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2.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3.
眼下食客时髦说“买单”。一日,有位香港来京观光的朋友问我:“回到大陆,不论在南京、上海,还是天津、北京,常听说‘买单,买单’的,不知‘买单’作何解释?”我说:“老兄您是明知故问吧,‘买单’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香港朋友说:“我们那里管结账叫‘埋单’,即服务员在临结账时,将账单放在托盘里,上盖方巾,送到东道主面前,东道主撩开方巾一看便知应付款额。如此用布盖着账单谓之‘埋单’,非‘买单’也。”听完港友一席话我对‘买单’的来由才有所悟。“买单”与“埋单”@金晶  相似文献   

4.
近阅一篇专门讲北京话的文章《商潮冲击下的北京话》,其中两处出现了“买单”字样。一处说:“现在北京人……吃完饭付钱也爱叫声‘买单’。”另一处说:“买单(饭后付账)。”其实在汉语中,根本就没什么“买单”之说,此词乃“埋单”之讹传。“埋单”是从香港传人的词汇,自有其产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去年四月,《光明日报·文荟》刊载了周士琦先生的《莫名其妙的“买单”》一文。他说的“买单”应当是“埋单”,确实不错;但周先生大概不是岭南人,解释得似是而非,尤其对粤方言本身似有隔膜。在  相似文献   

6.
翻开近年来的报刊杂志,两个发音相仿,字形有异的词汇“买单”和“埋单”会不时地闯入读者的眼睛。仔细分析这两个词,不难发现,它们的意思、用法是一样的,把它们互相替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先看几个例子:1随着两个人关系进入平稳期,李先生的担心也多起来了,原因很简单:90%以上的约会都是李先生买单。(《光明日报》,2002年6月)2为何有人“点菜”,无人“埋单”。(《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3台商认为,“在商言商”,要“西进”还是“南向”应由台商自己决定,他们绝不会不计代价地为当局“政治买单”。(《光明日报》,2002年6月)4这类赔偿,实…  相似文献   

7.
翻开近年来的报刊杂志,两个发音相仿,字形有异的词汇“买单”和“埋单”会不时地闯入读者的眼睛。仔细分析这两个词,不难发现,它们的意思、用法是一样的,把它们互相替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先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尴尬的100%”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里,“放”流淌的是设计艺术,“收”彰显的是教学实力.问题是,教师要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增强自身“收”的实力乃至抵临“放”的艺术境界呢?  相似文献   

9.
作文启蒙阶段宜“放”不宜“收”董玉琴一提到作文,学生往往感到头疼,老师也觉得犯愁,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得过紧,“放”得不够。所谓“放”就是放“构思”,放“个性”,放“文笔”,放开手脚,畅所欲言。所谓“收”就是“收...  相似文献   

10.
郑月央老师的《谁为过失埋单》,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发生师生冲突了,该谁为过失埋单?二是整个事件没有控制好,该谁为过失埋单?三是学生教育失败,不听老师话了,该谁为过失埋单?这些问题案例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  相似文献   

11.
明朝末年,有个县遭了灾,村民们推选官府能减点税.老者来到县衙,县官问他:“小麦收了几成?”老者答:“五成.”“棉花呢?”“三成.”“玉米呢?”“两成.”县官听了大怒道:“有了十成收获,年景不坏,你还来报灾,真是大胆刁民!”.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学困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多,这已成为普遍现象。数学是万花筒,神奇美妙,有着无限的魅力。可是对学困生来说却是一条跨不过去的沟壑,一种对数学的恐惧、厌倦情绪始终缭绕在他们心中,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么,谁该为学困生的形成“买单”呢?  相似文献   

13.
怎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走上社会更可能取得成功?要家长愿意为高昂学费买单,学校的“卖点”在哪里?与知名度更高、专业选择更多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小型文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读小学时.老师经常要我们念“读得书多胜大秋,不栽不种自然收。白天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知识学到了,别人是借不走、偷不走的。知识偷不走,智慧呢?智慧是能“偷”走的!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要善于从编辑老师那儿“偷”智慧。怎么“偷”?  相似文献   

15.
一日,一商贩来收杂物,正当我准备把东西出手时,一位同事悄悄地正告我:“此人经常缺斤少两,没有信誉。”于是一桩交易就此中止。岂止是小生意呢,我们不是也经常见到大企业里随处可见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标语吗?  相似文献   

16.
浸染内地数学教育多年的我。从骨子里认同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讲理”的。教学中,我们最常问的话是:“这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算呢?”……“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红包的意义     
刘晓君 《母婴世界》2012,(2):144-145
新年对宝宝来说,不单只意味着有美味的食物,有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有红包收!这意味着自己可以自由掌控“钱财”,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然而,实际情况上是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18.
受《三国演义》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杨修死于“鸡肋”事件。事实是这样吗?《三国志》记载曹操败走汉中,“夏五月,引军还长安”。鸡肋事件出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排在“还长安”前,时间最迟应不超过五月。而杨修死于什么时候呢?裴松之注引《典略》日:“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相似文献   

19.
何黎明 《学前教育》2014,(12):15-17
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收”和“放”不均衡现象。“收”得过紧,容易出现教研主持人或者个别教师的“一言堂”;过于“放”,典型的就是“你说,我说,大家说”,教研容易停留在“交流”层面,缺少深度思考。那么,在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放”的艺术,引导教师真实参与,让教师经历过程,自主建构相应概念呢?  相似文献   

20.
李非超  张晶晶 《中学文科》2007,(11):155-155
学校教育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关系理应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客观地存在着冲突与对抗,如何认识这种冲突和对抗?谁该为师生冲突“买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