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诗歌,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果我们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歌,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的尝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无数诗人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教学引入“史诗”,并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笔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诗歌词曲呢?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诗歌词曲,  相似文献   

4.
浅议“史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李红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5.
林建连 《中学文科》2006,(10):54-5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为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本文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有何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两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世锋  王山 《文教资料》2014,(22):10-12
《枯叟》是艾略特第一首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成功诗作,值得仔细阅读。在这首诗歌中,主人公枯叟眼中的现代文明是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看到的现代人也是一个灵魂空虚、无所寄托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这首诗追溯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本文认为艾略特采用隐喻技巧,掩盖了《枯叟》的历史背景,但是,通过阅读诗歌和相关历史资料,读者能够发现诗歌与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直接联系。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枯叟》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7.
目前杜默的诗歌辑轶只有两首残篇。本文从杜默家谱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考证.发掘杜默创作的鲜为人知的八首诗歌,一篇文言小说;并对杜默的诗歌试作评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释材料。本文就作为一种文学载体的诗歌,它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的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等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为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除第四册有一个诗歌单元外,其他三册均是两个诗歌单元,里面按诗歌历史发展顺序收录了近五十首诗歌。集中学习鉴赏这些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海探珠不宜迟——从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新诗教学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本里选有13首诗歌,其中现代诗8首,古诗5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如此从初中低年级阶段就大规模地选编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教师们要在认识上扫除障蔽,以长远、积极的眼光看待诗歌教学,从而顺利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一、诗歌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师们对加大诗歌分量的这种编排心存疑虑,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刚入中学的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懂不了。这种看法似是而非。首先,它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浅层的阅读兴…  相似文献   

11.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的一首著名诗歌,我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历史两科都将这首诗歌收入教材。但是关于这首诗歌出自那个民族,两科教材的说法却不一样。语文教材说:“这首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而历史教材却说:“鲜卑族的《敕勒歌》优美和谐,广为流传。歌词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注释中又说:“敕勒,北魏时北方的一个部落名称。”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段历史.的确,纵观这些千古传诵的诗歌,有多少不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读着一首首诗歌,仿佛是踩着历史的脚印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3.
201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试题,整体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笔者试从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的体裁与题材特点、考点与命题取向、典型体例等方面分析。一、体裁多样,题材耀眼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我们先看下面表格的内容。从体裁上看,2014年所选择的23首诗歌中,先秦1首,唐代7首,宋代11首,元代1首,清代3首。其中选诗最多的是宋代,其次是唐代,再次是清代,最少的是元代与先秦。所选诗词最远的是先秦,最近的是清代,历史的跨度为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唐宋诗词约占78%,绝对数量再创近年新高。显而易见,唐宋诗词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从答题者角度讲,唐宋材料容易产生亲切感。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是诗,共17首;其次是词,共4首;再次是曲,共2首。总体趋势仍是诗“一体独大”。具体为:七言绝句9首,七言律诗3首,五言律诗2首,五言绝句2首,古诗1首,词4首,曲2首。从人选诗词的篇幅来看,最长的诗词为孙周卿的《双调·蟾宫曲》(福建卷),共71字。最短的诗词为清万树的《望江怨·送别》(广东卷),仅有43字。还有2首七言绝句(浙江卷)合在一起做题料。总体来看,命题者所选篇幅偏向于短小精悍,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阅读难度,突出鉴赏重点。  相似文献   

14.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对诗歌产生激情、敏感和直觉;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一首首清新优美空灵的诗歌;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5.
莱蒙托夫是英年早逝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这首《浮云》是他的名作之一,语句比较好懂,特色异常鲜明,诗歌抒发的是一种痛苦的感情,但在痛苦中有批判在,有激情在。俄罗斯诗歌 (推而广之,俄罗斯文学 )既优美而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此可见一斑。   后面四首诗歌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优秀之作。兰波的《元音》初看好像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它把“ A、 E、 I、 U、 O”五个元音字母与色彩和色彩的意象联系了起来。象征和意识流在诗歌中已经出现,它们旨在说明诗歌抒情不是由诗人滔滔不绝地发泄一通完事,而是要通过象征…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由此“幸江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本文对隋朝人所作的四首相关诗歌进行了研究,考证出它们的写作时间、地点等本事;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诠释,既还原了事件的部分历史场景和细节,也印证了唐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此外,还对杨广做太子时经由颍水入淮“巡抚扬州”时的五首相关诗歌作了简要考论。九首诗歌都与皖北历史地理有关,对深入研究皖北地方文化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选有诗歌48首,共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其中古诗30首,现代诗11首,外国诗歌7首,另外要求背诵课外古诗60首。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的篇目,足以说明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上好诗歌教学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杜默的诗歌辑轶只有两首残篇。本文从杜默家谱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考证,发掘杜默创作的鲜为人知的八首诗歌,一篇文言小说;并对杜默的诗歌试作评析。  相似文献   

19.
王翠芳 《现代语文》2006,(6):101-102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精炼的语言、美妙的意境引人入胜,感染着众多的学爱好,吸引着他们去阅读、感受、体味、想象。可是,时间的久远,历史的陌生,语言的简约,思维的跳跃又往往制约着现代人的头脑,使他们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面前茫然,尴尬,不知所惜,甚至放弃。那么,难道就没有一条时空的隧道沟通古今,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吗?我想是有的。只要我们有对古诗的热爱与执着,就能从迷乱芜杂中找出一条小径,走进鉴赏的大门。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总结为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余庆云 《云南教育》2001,(24):37-38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凡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无不受诗歌的滋润和哺育,屈原、曹操、文天祥、毛泽东等,诗歌给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伟大成就增添了灿烂光彩。《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白居易强调圣王以诗“酌人之言,补己之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成为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足见我国尊诗的久远。中华民族人才辈出,诗教功不可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所说的文章,自然包括诗歌。诗歌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诗歌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利器。汉代设立乐府,采集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