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感有三种研究范式: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幸福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三次重大变革:情绪幸福感与认知幸福感的融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融合、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融合。目前幸福感研究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未来应着重推进幸福感整合模型研究、本土化研究及幸福感干预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和社会幸福感量表调查了安徽省352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结果表明:城乡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但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偏低;身体状况、生活地不同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其中心理幸福感对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幸福感主要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视角。本文主要从社会幸福感领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通过调查研究从人格影响、社会认知、亲社会行为等方面阐述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有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高水平运动员幸福感现状,作者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江西省6所高校的216名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幸福感处于较好水平,幸福感各维度得分普遍偏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来源地、运动年限、运动级别、运动项目等因素上呈现显著差异。独生子女运动员比非独生子女运动员拥有更高的幸福感,来自城镇的运动员幸福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幸福感,运动年限较长的运动员拥有更高的幸福感;运动级别越高,运动员幸福感水平越高;网球、足球、篮球、排球及健美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毽球运动员幸福感程度最低;不同性别和学业状况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幸福感状况良好。关注高水平运动员的幸福感,关系到运动员的素质发展和体育竞技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幸福感的理论研究和南京高校371名辅导员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维度。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应关注辅导员需要与诉求,提升主观幸福感;推进专业化与职业化,增强心理幸福感;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体育锻炼总量和体育锻炼持续时间长短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双重影响,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体育锻炼量和体育锻炼持续时间长短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都有明显的影响,即体育锻炼量越大,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幸福感中良好关系和环境掌控的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7,(2):61-66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对230名商洛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现状、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总体较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个人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社会幸福感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显著;个人幸福感在月生活费方面的差异显著;社会幸福感与个人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性;社会实现和社会幸福感对个人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赵长林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36-38,65
在回顾国内外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幸福感的调查,定量分析了该区域居民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收入与幸福感是非线性关系,恩格尔系数、教育费用收入比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农民幸福感比城镇居民高。此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影响幸福感,比如基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快速增长,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取向逐渐增多。大量研究集中在主观幸福感上,对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综合幸福感的研究虽少但有逐渐增多趋势;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以国外工具为主但本土化的工具逐渐有数量、种类上的增加。关于幸福感的内含和外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整合;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测量的工具有待于权威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了解医学生的幸福感,寻找促进医学生幸福感的途径,增加医学生的心理韧性。从关注幸福感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找到幸福感的内部因子,发现提高幸福感的个体内部特征。医学生幸福感水平偏低,心理韧性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大,幸福感和心理韧性在年级和班干变量中存在显著差异。心理韧性对幸福感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幸福感是研究人类良好存在的实证科学.幸福感理论模型是幸福感测量工具的基础与归宿,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范式,侧重于快乐的体验层面,包括生活满意、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三个经典测量指标,另外两种幸福感研究思路,一是Ryff等提出的心理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及据此建构的多维心理幸福感问卷,其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层面,包括自我接受、环境掌控、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个人成长以及自主性六个维度;另外一种思路是Keyes的社会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及测量工具,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整合5个维度,其更加关注个人在社会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在幸福感40年发展历程中,幸福感理论模型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情绪幸福感与认知幸福感的融合,形成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第二次是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融合,形成积极心理测量模型;第三次则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者的融合,形成现代积极心理健康模型.因此,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应当从多个侧面入手,更加全面揭示幸福的内涵与实质,把幸福感心理学理论模型与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导向与数据导向的统一,切实保证测量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幸福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两种倾向: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过去一段时间幸福感测量的主流理论,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动摇了主观幸福感的垄断地位,使得当前幸福感的研究由侧重主观体验和感受向追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存在价值对人存在价值的意义转变.幸福感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幸福感研究的上述趋势促进了积极心理学从关注情感体验的幸福观向关注人生丰盈蓬勃发展的幸福观转变.  相似文献   

13.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先后出现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类别。我国的幸福感研究更多以老人、大学生、中学生、企业职工等为对象,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不同人群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幸福感的提升策略以及幸福感相关的文献综述等,而尚缺乏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幸福感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河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略高于全国常模,但教师之间幸福感差别比较大,部分教师幸福感缺失。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关注不同群体教师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先后出现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类别.我国的幸福感研究更多以老人、大学生、中学生、企业职工等为对象,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不同人群幸福感的现状调查、幸福感的提升策略以及幸福感相关的文献综述等,而尚缺乏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幸福感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宁波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宁波地区大学生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分为73.99;女生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三学生幸福感水平最高,大二学生最低;城市与农村学生幸福感无显著差异;文科专业学生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班干部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  相似文献   

17.
超越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模式。但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动摇了其霸主地位。笔者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贡献以及局限。并根据研究新进展对幸福感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建构,认为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统一,走向整合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RA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598名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心理弹性及综合幸福感现状,分析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心理弹性及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都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特殊家庭结构子女心理弹性能显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幸福感的探索和实践,"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意义上,作为幸福感主要成分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要素紧密相关;而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状态,又使它与幸福感直接发生关联。实际上,从内涵上审视,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属仲、伯之间;从溯源上考察,心理健康需要幸福感的支撑;从目标上解析,心理健康的价值追求就是幸福感;从结果上考察,心理健康应是幸福感的副产品。一句话,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所在。可以说,正是对幸福感的不懈追求,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生命也藉此完成质的飞跃。显然,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及其要素相互促进,且已成为新时代心理健康的一种新诠释、一抹新亮色。  相似文献   

20.
针对477份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分析了90后大学生总体幸福现状和不同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幸福感的差异,以及政治面貌对专业就业前景的幸福感差异,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工作和提高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