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从军惜白发,一生未曾下战马;驰骋写军赋,至今笔生情。”老军事记者阎吾的这首自抒诗,正是他离休后的真实情怀。阎吾同志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同他共事25年了,他那种特有的热爱生活、热爱军队、热爱军事报道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一”前夕,我来到总政干休所看望阎吾。他刚从部队采访归来,兴致勃勃地谈了在部队采访的见闻和对新时期军事报道的意见。他仍沉浸在部队和军事报道之中,继续活跃在军事记者行列里。阎吾是1983年因年高有病,卸下了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主要领导的职务,离休住进干休所的。这位在军事报道战线上奔波了40年的老军事记者,年过花甲,身体不好,总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不要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老记者阎吾擅长写战地情景新闻。他在多年的采访和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阎吾在我国新闻界有“情景记者”之称。那末,研究一下阎吾采写的战地情景新闻,对我们今天采写现场短新闻,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首先,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写好现场短新闻,固然需要熟悉群众生活,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和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但还要深刻意识到记者的光荣使命,这样才能自觉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新闻界素有“情景记者”之称的老军事记者阎吾,在屡次战斗中,勇敢奔赴火线,亲临战地采访,写出了数百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新闻作品,他的这些带有“火药味”的作品,确如他的同行所言:“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是跳动着的、活灵活现的、连语言也是富有个性的,读者如被带到了现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喜怒哀乐随着记者的笔起伏”。的确,细读阎吾同志的作品,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感。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明日黄花”,只有一天的生命力。可是阎吾的作品却与世并存至今,并继续流传下去,其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他的作品可读性强、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我们是否设想,能否借鉴阎吾这种战地情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5.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6.
阎吾(1922~1996)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军事记者,从解放战争开始,他就发表了许多属于现场短新闻的佳作,受到过中央领导的重视,但是他新闻工作的起点,却是大众日报的通讯员.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8.
有趣的阎吾     
阎吾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他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八路军。他从普通战士成为军事记者,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土八路”成为军事报道的权威人物。他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他虽然作古已经10多年了,但至今依然难以让人忘却。特别是他生前一些奇闻逸事.经常在我眼前浮现。而且岁月愈久,那些有趣的琐事愈发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9.
闻名全国的老军事记者阎百同志今年一月逝世后,新华社播发的消息(首都新闻界朔风之中送阎吾)中写道:“抗战烽火中参加八路军并投身我军宣传事业的阎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报道最多。……他在数十次战役、战斗中冲锋陷阵,不顾疲劳,屡历艰险,采写了大量歌颂英雄、鼓舞人民、揭露敌人的新闻名篇。硝烟远去,他写下的一篇篇动人心魄的战地情景新闻,一直激励着后来人,成为我国新闻院校的教材。”I据我所知,新华社为~名老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10.
“八一”前夕,我军著名老新闻工作者、原新华社军事部主任阎吾和原解放军报副社长尚力科,顶着烈百高温,重返故地徐州采访。40年前,阎吾、尚力科作为淮海战役的随军记者,曾冒着枪林弹雨,跟随我军先头部队,用耳闻吕睹的事  相似文献   

11.
也是精品     
记得在《人民日报》上读到阎吾同志逝世的消息,感到耳目一新。这条消息打破了老套套。一开头,就给人以现场感:“今天上午,首都新老新闻工作者400多人冒着刺骨的寒风汇聚八宝山,为8天前走完75载人生旅程的著名军事记者阎吾送行。”接下来写生平,作者大胆突破了按时间顺序一一列举  相似文献   

12.
程潇 《军事记者》2014,(8):66-67
我军自建军起就是一支谱写传奇的军队,而在我军的新闻队伍中也同样不乏传奇。阎吾就是这样一位传奇记者,他深入实际,深入战场,与战士交友,与敌人战斗,始终说真话,写真情。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的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留下600多篇充满战斗性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3.
他采访过无效的士兵、军官、战斗。如今,他成了被采访者。即使被采访,这个64岁的老头、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前社长也不安分,时而从沙发上站起来在屋里一圈圈地走着,边走边谈,每一步仍是标准的75公分——军人的步伐,他不喜欢踱方步。因为他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记者。他迈着军人的步伐转战山东、横渡长江、踏平东海、驰骋朝鲜、登临雪峰、亲赴谅山,用饱蘸豪情壮志的笔,记录下我军逐日寇、打蒋匪、斗美帝、痛歼一切敢于入侵之敌的一幅幅英雄画卷,雕塑了我军指战员为民族解放、为国家安全,赴汤蹈火、精忠报国的一尊尊英雄群像。他,阎吾,以四十多年的军事记者的生涯,换来了“打出来的记者”、“武记者”、“情景记者”的美称。  相似文献   

14.
战后谅山     
《新闻界》1994,(6)
战后谅山新华社广西边防前线3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阎吾报道:记者5日下午访问了激战后的越南谅山省省会谅山市。随着奇穷河南岸地区和谅山西南413高地守敌的覆灭,枪炮声渐渐平息下来。我边防部队指战员正从各个阵地上把缴获的坦克、装甲车、导弹、火箭炮、火炮和各种...  相似文献   

15.
怀着求知的欲望,我拜访了原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阎吾,请他谈谈有关采写现场短新闻的问题,他欣然应诺。有了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抢”到现场的历史镜头  相似文献   

16.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新闻史上,从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到成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从阎吾的做后凉山》到吕岩松的《我亲历巾国使馆被炸入这一篇篇一件件闻名于世的新闻力作名篇,都是他们深入危险腹地,凭着“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脸烂得使熟人也不相识了”的顽强作风所凝聚而成的。因此,没有顽强的作风是出不了好新闻的。好新闻来自于记者的顽强作风修养。通常说来,记者的作风修养包括思想作风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记者的思想作风修养,就是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1986年5月29日,第十三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开幕前夕,国际足联在墨西哥城召开了隆重的特别代表大会,授予著名阿根廷老记者路易斯以国际足联荣誉勋章,并宣布接纳他为国际足联名誉会员,以表彰他在历届世界杯赛的新闻报道中作出的卓越贡献。6月19日晚,趁锦标赛休息日的机会,记者特地到墨西哥市中心的“克朗广场旅馆”,拜访了这位唯一参加过从第一届到十三届所有世界足球锦标赛的老记者。记者采访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采访一位有名气的老记者,这是件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是,当我站在  相似文献   

19.
作家—记者     
今年(指1958年——译者)是鲍·波列沃依五十寿辰。在庆祝晚会上大家讲了他许多美好而热情的话。谈谈他是轻松愉快的,因为他是我们最爱戴的作家和记者之一。作家们说,他是我们的;记者们也说,他是我们的。他到底是誰的呢? 波列沃依享有盛誉。他的名声传遍国内外。如何衡量声誉呢?这既不能用公斤来衡量,也不能用公里  相似文献   

20.
展江 《军事记者》2002,(5):40-42
战地记者的成名大都在20出头之时,其黄金岁月通常不会超过20年,然而在少数人身上似乎有某种“57岁现象”。美国人马克·沃森和弗雷德·弗兰德利分别在57岁的那年因报道盟军在法国的战事和阿拉伯──以色列冲突而获得普利策奖。中国老战地记者阎吾在57岁那年采访自卫还击战。“原子比尔”威廉·劳伦斯57岁那年乘轰炸机目击原子弹投向长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