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传统诗词向现代诗歌转型发展期间,陶行知创作了许多不仅借用了传统诗词的形式,又在平仄、用韵等方面不完全符合传统诗词格律的新诗,著者将此类介于传统诗词与现代自由体白话诗之间的新诗,统称为“类格律诗”。文章探讨了陶行知“类格律诗”创作的历史情境,及其在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著”字疏浚源流。“艹至 著”的“著”是从草头者声的形声字 ,是“著”字的本字 ,是“著”字之“源”。“显著”之“著”与结构草头无关 ,是借声表义的假借字 ,是“著”字之“流”。“着”字是“著”字的讹化字 ,已约定俗成 ,也是著字的“流”。  相似文献   

3.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4.
提到新诗的“常”与“变”,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老问题: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有论者指出:“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指新诗创作对诗歌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诗创作中各种问题的积压,以及新诗创作本身所面临的整体性困境,新诗理论研究界的回应之声日益自觉与迫切。近年,西南大学吕进先生连续发起举办三届华文诗学名家论坛,对新诗创作所暴露的各种弊端及时予以理论上的清算与探讨,其理论建构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由吕进先生所设计的探讨新诗“变”与“常”关系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早年是以新诗创作起家的。他的诗歌追求光明与理想,表现爱国主义精神,传达五四时代主题和五四时代精神,诉说五四落潮的彷徨苦闷,同情弱者悲惨遭遇,关注下层劳动者疾苦,赞美劳动人民优秀品质。某些诗歌具有一定社会主义倾向。诗歌主题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诗人积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朱自清的新诗创作是我国现代早期诗坛一道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成就巨大。"五四"运动以后,旧体诗词逐渐没落,新诗陡然崛起,中国诗歌怎样才能发展繁荣?毛泽东不只是伟大的诗人,而且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中国诗坛的领袖。他提出的有关新诗、旧体诗词、新体诗词的创作发展理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中国诗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特征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悠长的诗史中,创造优美的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我国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不朽诗篇.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输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继后,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运动随之酝酿到来.因此而引起的激昂的思想情感,用我国旧体诗词的形式决然无法表现,于是产生了中国新诗.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是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胡适、刘半农和沈尹默,史称初期新诗创作“三巨头”.初期新诗创作努力摆脱旧体诗词格律形式的束缚,将崭新的内容充入韵  相似文献   

10.
刘征的诗歌创作,从十五岁时习作旧体诗词入手,到弱冠之年进入北京大学义无反顾地执著地写新诗,再到五十岁过后锐意从事诗词创作,前后近四十年。 诗词──新诗──诗词,把刘征的诗歌创作道路,乃至人生道路划成了三段。刘征始于诗词创作又复归于诗词创作,是“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属浪子回头式的,抑或是带着新的人生感悟和艺术感悟,对中国诗歌大厦,特别是传统诗歌部分进行新的营建,属于开拓式、创建式的呢? 类似刘征这种以新诗人之身转而写旧诗的现象,很引起一些人的兴趣。邓云老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三十年代的年青诗人,今日健在者,全部都已是自然老叟,而有不少位诗兴犹浓,老而弥健,不写新诗,白话诗,却写律诗、绝句。这是值得文字理论家研究的问题。”刘征虽不属三十年代的新诗人,但是他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这班老诗人别无二致。从刘征诗歌创作取向的变化中,探讨新旧两种诗体的得失,兼及相互消长兴替的规律,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1.
要求新诗格律的“脚镣说”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的一个卓越表达 ,其核心内容是遵循艺术规律 ,其美学追求在于诗人征服工具的快乐 ,其艺术指归是在限制中完成艺术创造 ,作用于实践则是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新诗运动初期 ,许多白话诗人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 ,其基本主张是“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结果造成了非诗化倾向 ,直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到 192 2年开始陷入中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运动 ,试图纠正初期创作中忽视艺术自律的弊病 ,最重要的就是倡导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 ,闻一多的诗论和创作起着中坚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新诗向提高艺术的方向努力 ,并使新诗在 30年代很快发展到成熟的地步。闻一多的“脚镣说” ,无论从其所依托的理论依据、艺术原理方面去考察 ,还是从其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和创作规律去分析 ,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存在着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和闻一多因其个性特点,对诗之精神的理解和对诗歌创作的态度不同,而形成了二者美学追求上的显著差异。前者认为新诗创作应追求“自由化”,并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创作的真谛;后者则主张新诗创作必须讲究“格律化”,并认为“相体裁衣”才是好诗产生的基础。这种差异也使他们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运然不同,前者倡导平民意识,后者强调高雅追求。同时,二者的诗歌创作,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方法乃至构思特点,又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并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种现象表明,无论在何种理论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也无论倡导何种艺术风格,只要炉火纯青到情思与意境的浑然一体,就能够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郭沫若与闻一多之间的论争与创作追求的异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发现,“职教高考”政策是应对就业与升学争论、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矛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发现,当前“职教高考”政策的问题流、政治流已经基本成型,政策流尽管已形成初步的政策备选方案,但仍需要一定时间以提出更成熟、更具共识性的政策建议。有鉴于此,要通过发挥社会问题的触发功能,重视政策共同体的支撑功能,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的动力作用,实现“三源流”的汇聚和耦合,以助力“职教高考”政策出台。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早年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即开始写作新诗并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新诗歌运动。他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他与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郑振铎、郭绍虞、徐玉诺的新诗合辑《雪朝》(内收叶圣陶新诗15首),显示了文学研究会在新诗创作上的业绩。叶圣陶对旧体诗词十分喜爱,他从读书、作诗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可以说他的一生同诗词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08年,14岁的叶圣陶在苏州草桥中学读二  相似文献   

16.
自白话新诗以降,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论者不断发出“新诗将死”的论调,这就是中国新诗面临的那个“永恒危机”:何为新诗?新诗何为?毫无疑问,这种危机感源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遗产的强大压力,以及新诗文体自足性、表意策略(语言、形式与方法)和诗意精神(思想、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自我焦虑。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7.
诞生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前后的新诗,在近百年历史中,出现了众多的诗群或流派,“直接抒写”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汉语诗歌的写作理想。它作为一个诗学理念由来已久,但作为汉语诗歌真正的内在推动力,一直没有被系统地予以揭示。它是新诗叙述策略转型的重要表现,也是每一个时代“文学自觉”的反映。文章旨在对中国新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抒写”理念进行探微,继而为新诗的诗歌理论建设添砖加瓦,也为新诗的创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诗词是不会消亡的,即今旧体诗词其富生命力的名句也有如“种子”,将一代一代地“种在心田”。“我”(刘章)的走入诗界即得益于古诗句的薰陶。相比旧体诗词,新诗缺少“规矩”和“共同审美标准”。继承和发展旧体诗的传统,是发展新诗的一条“康庄大道”。“我”写了四十多年诗,新诗极少被引用,而一些讲究形式和声韵的山水诗句却经常被文友引用,即可为证。当然也要坚持追求诗意为第一原则,不可“因声律伤诗”。  相似文献   

19.
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形式完整优美、意境神妙的旧体诗词,虽“五四”以来受到压抑,一度消声匿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诗词的后来人,又在默默地创新和发展她。“五四”以后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却在戎马生涯中创作许多反映现实、战斗性很强,诗境优美的旧体诗词;即使是当年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时属晚年,又创作了众多反映革命现实的旧体诗词;还有新诗坛上的主将闻一多,出国留学受到欧美诗歌的影响,一度放弃旧诗词而创作新体诗,后因在大学的讲台上悟出了旧体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理论,创作现象,语言革新等方面的论述,论证了“五四”新诗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确立。这种美学观,是一种功利性的观念,它根植于“五四”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土壤中,并与之有着血肉关联。也是诗人们探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救亡”意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