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时代呼啸而来.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娱乐狂欢心理、解构颠覆心理、对现实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追名逐利心理是促使媒体"恶搞"行为迅速膨胀的主要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3.
冷看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2月,胡戈把陈凯歌的《无极》和CCTV《中国法制报道》进行重新剪辑制作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放到了互联网上."馒头"甫一出屉就来了个"开门红",胡戈火了,网友乐了,陈凯歌生气了.一时,众生喧哗,"恶搞"文化也因此声名鹊起.前有"馒头"开路一炮走红,后有来者浩浩荡荡.令人捧腹的《武林外传》把央视的电视剧门槛又踢矮了一大截;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馒头版"、"玉米版"、"记者版"、"小偷版"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刚在奥斯卡风光一圈的《断臂山》摇身一变成了《断贝山》,《七剑下天山》也上得了江湖下得了厨房,变身成《七剑下厨房》;前不久央视名嘴毕福剑因为孩子取名的事情也被网络"忽悠"了一番;动静最大的莫过于红色经典片《闪闪的红星》被胡戈"恶搞"成了《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虽然点击率一路狂飙,但随之而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强烈谴责以及胡戈的道歉使公众、媒体一改以往对"恶搞"文化一笑置之的态度,开始了对网络传播中的"恶搞"文化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4.
时评界一位朋友在总结2006年时说,"如果要寻找一个年度主题词,我能够找到的就是恶搞。这一年从恶搞走红开始,到不许恶搞而终。" 我们似乎有着同样的感受。自年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很快就有了"一块石头引发的疯狂",直至最近,满城尽演"黄金甲"。恶搞,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智力游戏,因为吸引眼球、出人意外,每每都能掀起轩然大波,引领舆论热点,所以,尽管有  相似文献   

5.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6.
所谓歌曲"恶搞",主要是指结合新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流行的现象进行歌词的再创作,在MV中配以新闻图片或反映改编者态度、观点的动漫.歌曲"恶搞"可以分为无厘头的低俗恶搞和结合时事热点表达意见态度的恶搞两类.前者是为恶搞而恶搞,没什么实际意义;而后者则用恶搞的形式传递严肃的意见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  相似文献   

7.
2006年初,网友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经网络传播引发广泛讨论."恶搞"一词频繁出现在网络上; 2008年,网络上最热门的词汇除了"奥运",可能要数"山寨"了:山寨机、山寨熊猫、山寨红楼梦,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从备受争议的芙蓉姐姐到"清纯"的天仙妹妹,从貌似"莫文蔚"的网络写手"二月丫头"到"中国最美深山女教师"王梅香,从网络百变小胖到"恶搞教父"胡戈……一连串名字构成了当今互联网的喧嚣与浮华.随着一个个"麻雀"变成了"凤凰",一手制造了造星神话的网络推手浮现出网面.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3):33-37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视角,审视网络恶搞图片何以能引发网民的创作及传播热情。研究发现:"网络恶搞图片"在符号编码上,借用"图形同构"原理,通过"不变的符号+可变的符号"的元素构成以及"像似性与反差性"的组合模式进行创作,产生1+1>2的效果。在符号意义层面,"网络恶搞图片"通过解构经典符号的正统性、现实生活的秩序性、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及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以娱乐的方式表达草根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10.
潘冬子的父亲叫做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 1",胡汉三成了一个叫"老贼"的评委……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选手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参赛记。而类似的网络"恶搞"现象,也不断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及人物身上,《铁道游击队参赛记》、《雷锋的初恋女友》、《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恶搞才是王道",成了网络的一句流行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在我国层出不穷,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姜岩的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等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分析网络中的暴力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新艳 《今传媒》2008,(5):34-35
2007年,恶搞之风气势汹涌,从春晚"恶搞版"节目单到春熙路"刀客"的PS大赛,从2007十大恶搞歌曲到十大恶搞镜头,网络恶搞风潮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更是从网上波及到网外,呈现为恶搞的诗歌朗诵会和行为艺术,开展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无厘头"到"恶搞"进行了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金晶 《新闻传播》2012,(9):121-122
作为一起典型的群体性恶搞事件,"杜甫很忙"构成了中国网络亚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范本。本文运用表征理论对"杜甫"文本中的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恶搞虽能体现青年学生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这种创意停留在复制、拼贴商业文化符号的较低层面,缺乏反思和建构,如不加以正确疏导,势必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温济聪 《今传媒》2010,(8):69-70
一、网络炒作之刍议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盛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回家"到"犀利哥走红"……近年来,"炒作"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时髦的名词。纷繁复杂的舆论漩涡在扰乱人们视听之际,使得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本文分析了"恶搞"文化的本质、特征及流行的原因,指出它有作为生活中润滑剂的一面,但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贾甲 《今传媒》2006,(10):9
近来,网络上以歪曲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成了十足的“恶作剧”,令人反胃和气愤。“恶搞”到底恶在何处?这里试析一、二。“恶搞”亵渎历史。红色经典记录的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弘扬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人们记忆中的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研究框架,以1772名上海市民为调查对象,以"网络恶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涉入度、可信度等变量与"第三人效果"认知之间,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与"第三人效果"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三人效果"认知也出现在网络上,受众的网络涉入度对"第三人效果"行为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