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女性形象是甘肃中短篇小说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人物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女性的形象始终活跃在甘肃小说作家的笔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女性形象有发展有变化有继承有创新,其书写意义也呈现出历史性的变化:1.八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可。2.九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理性思考。3.二十一世纪初:作家的心灵徘徊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启示我们去思考甘肃乡土小说作家未来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张玉 《文学教育(上)》2008,(11):129-131
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农牧文明带来了大自然和人内在精神整体性的溃败,这种双重危机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生态乡村小说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生态文学的一个新的创作分支,生态乡村小说是从生态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类别。生态乡村小说是指那些既关注自然生态又审视乡村生活,通过对农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描写或由对与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生态的展示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表达终级关怀、寻找“诗意的生存”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民俗文化描写,他通过家乡晋东南农村信仰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伦理民俗、语言民俗等民俗文化的描写,记录了北方黄土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启迪了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5.
体词谓语句的研究有三个阶段:一是纷争阶段,自《马氏文通》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与各家确立句型的标准有关;二是明确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三是论证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这三个阶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研究的进展过程———从描写到解释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涌起于中国文坛,拥有众多作家的复杂的文学潮流,它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人生.而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女作家,她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朴素细腻的创作特色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一员骁将,本文试从在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形成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在池莉的新写实的创作中看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从池莉小说向都市传奇小说创作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走向等三个方面寻找两者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50年代的小说家记录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半个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的历史.中国乡村革命的本质是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其内容不仅包含国、共之间的武装斗争,还夹杂看中、日民族战争和乡村土改运动.这一代小说家或继承左翼文学的传统,或从民间文化汲取营养,或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相近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产生了乡村"史诗"、乡村"海派"与乡村"抒情诗"三种类型的小说.而1980-1990年代的小说家则在经历了"共和国"的种种社会现实,特别是文革以后,对此或解构、或借鉴,以至融会贯通,"新历史小说"更是在讲乡村革命故事时重建"乡村革命"景观.在20世纪文学史的视野中,1940-1950年代的乡村革命小说,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们出生于90年代,但我们有必要了解80年代我们生活在21世纪,但我们有必要了解20世纪内容介绍这是一本围绕20世纪"80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作者)查建英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80年代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因素逐渐影响文学的格局,文学开始表现个体的独立价值,先锋文学的这一特质在余华小说中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意蕴模糊,余华的创作随之发生转型,对苦难的表现由决绝趋向于温情,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更迭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有新边塞诗傲立诗坛,《当代文艺思潮》的创办更是奠定了甘肃文学在国内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除诗歌外,小说、报告文学等的创作却显平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作家王家达以报告文学《敦煌之恋》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小说等其他体裁的创作亦呈现蓬勃之势。试从甘肃作家的概况说起,通过梳理不同年代甘肃作家及对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敦煌之恋》《我的帐篷里有平安》《出警》的文本分析,探寻近几年甘肃作家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80年代思潮起伏的文学图景中,"新写实小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对此前各种文学思潮的反拨,它引导当代小说回归故事、回归生活,实现了文学由虚到实的转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一转向固有的姿态又将"新写实小说"导向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一直未正。面多视角地对“祠堂”进行过深层文化透视。以各个时期有关“祠堂”的经典文本,清理和剥离出20世纪乡土作家对乡村看取视角的几种基本模式:即20年代以鲁迅为先河的文化批判视角,30年代社会问题剖析小说的社会政治经济视角,40年代到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视角,80年代的多维文化视角。探讨制约着看取“祠堂”视线的诸多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借此获得对20世纪我国乡村认知与言说历史的某种程度上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通过对其思想意义、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80年代"大学生诗歌"作为特定时空背景下出现的诗歌群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写实以对普通人日常世俗生活的观照与展现,在文坛上树立起自己的文学旗帜。小说刻意去除生活之上的精神面纱,努力还原生活世俗本相的文学追求,虽在当时遭到一定程度的批评,但在现在看来,在20世纪审美现代性被普遍压抑的背景下,从审美现代性的个人性、感性和世俗性的角度,新写实这一向日常生活的描写转向却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认为西方文学具有大境界,西方文学重在分析人性,西方文学采用焦点透视的方式叙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应该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而又要坚持民族的艺术形式.贾平凹对西方文学的上述看法,使他的创作走出了"山地笔记"时代编写感人故事的狭小圈子.逐步走向关注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的博大境界.他的小说创作自"商州三录"开始.一直在思考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等一系列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小说的主题由对时代的关注转变为侧重于表现复杂多面的人性.贾平凹表现这些世界性主题时,运用的是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6.
阿城在20世纪80年代被看成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多年后阿城自己对这一归类有异议。不论怎样。阿城的小说是80年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可阐释性。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在“新时期文学研究”课堂上对阿城小说进行了讨论,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本刊将他们的发言要点刊登于此。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的早期作品,即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主要描写乡村居民的生活困境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引起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刘震云的笔锋由贫穷的乡村转向了城市的机关大楼和都市小人物居住的狭窄公寓,以冷静而锐利的“新写实”笔法,深刻地解剖社会转型期中国官场、城市的权力关系,以及在权力结构的挤压下中国现代小市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异化。笔者将通过对刘震云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等“新写实小说”的阅读和阐发,以权力为关键词,对那个时期中国城市政治经济结构的一些症状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反思小说.反思小说打破了当代不能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禁区,塑造了党员干部型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型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型知识分子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不了解乡村,就很难了解中国。作为中国乡村化的寻根文学很能体现中国情韵。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小说中又具有诸多作家贯注的主观意绪和现代色彩。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为考察对象,从传统生命荚学角度思考了寻根文学在回归传统生命美学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新传统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蒋牧良的中篇小说《旱》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湖南的大旱,描写了在苦旱煎熬下的农民金阿哥的家破人亡和走投无路,表现了农民的苦难和抗争,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忍,真实地展示了30年代湖南乡村历史画卷的一个侧面。浓郁的乡土风俗文化色彩,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小说对农民自身的精神弱点的剖析也较为深刻。小说中几处大段的心理描写极为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