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向来以每推出一件产品即让业界发出‘惊叹’的Google,却在中国遭遇了‘抄袭专利’的指责。” “我们准备随时起诉Goolge。”4月10日,针对近期风生水起的“谷歌拼音输入法盗用搜狗词库”一事,刚从外地回京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召开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发布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维 《传媒》2005,(8):20-21
新闻界在描述报业竞争时都使用过“激烈”、“残酷”、“白热化”、“生死存亡”等等火药味极浓的字眼。因为在实践中,一些报纸的竞争目标并非像在某些报告里所冠冕堂皇地宣告的那样“为了做大做强,以便与西方文化遭遇时更有实力和竞争力”,恰恰相反,它们竞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把同区域“兄弟报纸”挤垮。  相似文献   

3.
“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以下简称“三鹿事件”)事发前后,企业在媒体上的形象发生了强烈的逆转.这种逆转的背后是什么?观察“三鹿事件”中的新闻媒体,我们注意到,各种媒体均未能及时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舆论.正因为此,媒体对企业早期的过失行为没有起到应有的纠偏作用。媒体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失态和责任缺失是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媒体的叫醒作用失灵是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刘大勇 《新闻实践》2010,(11):63-66
近一个时期以来,自杀、凶杀等社会极端事件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以死抗争”的新闻框架在此类事件报道中被屡屡使用。事实证明,“以死抗争”框架在唤起受众注意、制造情感共鸣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适用于“以死抗争”框架,不加选择和节制地使用这一框架,将使其传播效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5.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各大互联网公司均起到了信息透明的作用,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报道。但是作为国内搜索引擎网站龙头老大的某网站却因收取了三鹿集团的公关费用而对“三鹿奶粉事件”进行了屏蔽从而减少了报道,激起了广大网民的愤怒,纷纷对某网站进行指责。从“屏蔽门事件”可以看出这些网站丧失了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培育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将以某网站应对“三鹿奶粉事件”而引发的“屏蔽门事件”为例,从寡头垄断市场竞争,竞价排名盈利模式等方面分析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0年一年中,全国就曾经连续发生过:沈阳“白玫瑰”美容保健公司非法拘禁《焦点访谈》记者事件;济南记者被保安殴打事件;东莞塌楼事故记者采访被群殴相机被抢事件;南方都市报记者被打事件;山西煤矿爆炸记者采访被殴失踪事件;3家媒体记者采访江门事故遭围攻殴打事件;深圳记者被打摄像机被砸事件;上海两记者厦门遭殴打事件;衡南暴力殴打记者事件;广州《羊城晚报》记者被恐吓、追打事件;质量万里行记者西安遭暴力事件;南京围殴记者事件……在以上列举的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  相似文献   

7.
马敏杰 《新闻世界》2008,(10):21-22
经过长达7年的准备与宣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在长迭16天的比赛中,各国运动健儿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作为媒介研究人员,在观赏精彩比赛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现代奥运会已经不单纯是体育场内的赛事,而是被传媒界塑造成为全球皆知的“媒介事件”。本文就对奥运报道的相关因素进行剖析,从而为大家展示现代奥运会的“媒介事件”本质。  相似文献   

8.
IT资讯     
《信息系统工程》2006,(9):108-110
公司 趋势科技二季度赢收增长迅速,中标软澄清“奢华购楼”事件,石化行业质量标准化论坛召开,博科收购McDATA,万里开源与MySQL共建研发中心,中国网格前景看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吉尔·莱波尔的新书《如果/那么:机械拟态公司是如何创造未来的》揭开了一个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神秘公司的面纱。该公司集中了一批社科精英,试图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型开发一款能模拟甚至操纵人类行为的程序。它好比冷战时期的“剑桥分析”、脸书或谷歌,影响力渗透到总统大选、国防部、种族暴乱事件甚至越南战争的走向中,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每项决定都受到算法的操纵。本书通过深挖和再现这段秘史,一点点将20世纪中叶的“因”和21世纪初的“果”连接起来。历史或许无法回答“如果/那么”这样的问题,不过可以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发达的现代传媒业特别是数字化的互联网,已经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古人预言的“秀才不出门,闻知天下事”,完全变成了现实。通过媒体,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电视和互联网的直播甚至能让我们同步获知千里万里之外的新闻事件。所以,信息的快速传递,不仅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也给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媒体带来了考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党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优势,应当扬长避短、革故鼎新,依靠不断的努力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近几年,我们保定日报社坚持以“导向正确、领导满意、读者喜欢”为总体办报目标,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转换报道视角,坚持新闻立报我们在严格遵守党报党性原则的前提下,积极遵循新闻规律办报,让新闻唱“主角”。在版面结构上,加大新闻版的比重,减少新闻性较差的专刊、副刊,避免杂志化倾向。在新闻版上加大精品消息的数量,压缩一般化的工作报道。加重事件性新闻、问题性新闻的版面分量…  相似文献   

12.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早在199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汉斯教授曾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电视传媒领域里的现实状况印证了这一预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自5月中旬以来,我国大面积遭受台风引起的自然灾害,先是“珍珠”、“碧利斯”,后有“桑美”,使得抗灾成为许多地区一度时期的首要任务。在这种灾难性事件中,对于媒体而言,抗灾报道就是新闻大考,就是新闻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报道中,我们的地市报工作者正如湖南郴州日报社的一位记者写下的:“灾害突如其来,我们的镜头和笔触严阵以待;洪灾磨练着我们,也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在此,本刊特向战斗在抗灾报道中的同仁们表示诚挚的问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一波接一波,防不胜防。央视曝光中移动“甩卖”用户个人信息事件后,近日又爆出“全国老板手机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元1张”等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在国内最著名的搜索引擎里,输入“老板手机号码”,相关链接甚至比“色情”等低俗字眼的链接信息还多,可见个人信息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皮传荣 《新闻界》2005,(6):89-90,117
《重庆时报》总编辑柳祖源在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的发言《挤掉一切水份坚硬生存》中表示:“现在,都市报必须以核心竞争力进入市场的特定位置,满足受众的特定需求,新的游戏规则开始了。”柳祖源找到的这个新的游戏规则,笔者理解就是做出特色,就是差异化竞争。柳祖源进一步提出:“必须确定市场边界,确定各自深度耕耘的范围。谁的边界越清晰,谁的市场控制能力就越强。”,“新一轮的都市报竞争,首先是发掘自身的优势。”他强调“必须把我们自己的优势极端化,以此来确立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挤掉一切水份,坚硬地生存。”山柳祖源讲话的核心点,就是差异化竞争策略,依靠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庆时报》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以其30多万份的发行量跃居重庆各报之首。  相似文献   

17.
6月20日,人民日报《各地传真》版头条刊登了驻江苏记者的报道《从“独木桥”看“零竞争”》。这篇稿件从选题到成稿,颇费周折。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面对现实中的某一个特定事件或某一特定现象,尤其是这一事件或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震动,并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控制情绪,将情绪化为理性,坚持让事实说话呢?这是对记者的一种考验。 《从“独木桥”看“零竞争”》一文,作者在第一稿中想说明:在初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就是重点初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社会公认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部拿到社会上…  相似文献   

18.
集中精力增强特色石俊升文汇报作为一张1938年创刊的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如何适应读者新的需要,并在竞争中进一步得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须回答的问题。在讨论中,有人说大报要发挥“大”...  相似文献   

19.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威 《网络传播》2004,(5):18-20
2003年,中国互联网界相继聚焦到几件大事:孙志刚案、刘涌案,然后就是“宝马撞人案”。这几个事件可以说一浪接一浪,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继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关于“宝马撞人”案件的言论,在网站的论坛上点击率超过了关于“非典”的话题。“宝马撞人案”这一舆论风波让人们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影响力,开始反思网络舆论在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