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万俏宇 《科技广场》2007,(10):248-249
宗教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其宗教氛围的神秘特性、宗教文化的历史艺术价值、宗教文化的稳定性和变化性,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鲜明特征。本文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索生安 《内江科技》2012,(7):156-157
当前,着力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是河南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基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对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认识、坚持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等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周海燕 《科技广场》2009,(8):105-107
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迎合了当前世界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和潮流。作为赣粤闽边地区客家人居住地之一,龙南是客家文化的集中地。本文分析了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4.
四川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昉  孙云 《软科学》2001,15(5):85-88,95
四川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其多样性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作者在分析了全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几大战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代旅游开发热的大环境和大趋势,通过对哈尔滨市阿城区金源文化旅游区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从规划和景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开发新思路,以便使金源文化旅游区内旅游资源开发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王娟  刘杨 《科协论坛》2007,(5):222-223
武汉具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它具有种类多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独特等诸多特点。本文基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特性的把握,对武汉市宗教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武汉市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层次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资源是一个经济社会"嵌合"的历史沉淀,本文以甘肃旅游业为例,以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为总目标,以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系统、社会文化、旅游环境等四类次级指标为准则层,以此选取方案层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资源开发潜力,并给出甘肃文化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和法律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荆州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以孝闻名的孝感市的特色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孝文化是孝感市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将孝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带来广泛而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对促进地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深远的影响。对孝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背景环境与资源优势、开发现状与不足、意义价值、策略措施进行一些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春意 《大众科技》2011,(3):136-137
广西梧州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对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以期为梧州市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序强 《资源科学》1999,21(6):18-21
阐述了地貌旅游资源在旅游景观形成中的独立构景作用和构成风景区的主体作用,探讨了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问题,分析了地貌旅游资源研究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爱民 《资源科学》1996,18(4):73-80
本文在广东省惠州自然及人文背景基础上,运用资源潜力面分析技术,研究了该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其最大旅游容量,并预测了今后旅游资源开发速率。  相似文献   

13.
周燕  游明忠 《科技广场》2012,(6):238-240
客源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对湖区客源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打造品牌、保护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等湖区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策略。希望对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有效突破了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但是当前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还没有兼顾到主题公园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主题公园的游客满意度测评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和SPSS构建包含景区服务、旅游资源、旅游体验、旅游设施、旅游消费5个一级测评指标和24个二级测评指标的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逻辑层次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并结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状况进行测度;再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采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对影响游客满意度的24个变量要素分别进行重要程度和满意程度测评。针对目前游客满意度状况,提出提升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戴学军  丁登山 《资源科学》2006,28(1):180-185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无标度特性和遵循的进化过程,认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是可行的。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表现为景点空间分布较集中的特性。同时认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景点系统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是不同的,在地理区域上表现为景点的空间分布越往外围越集中(或均衡),且不同方向上的集中性程度是不同的;具体到南京市来说是递减的,向南部递减的较慢,向北部递减的较快。同时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基本具有分形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观远  宋书巧 《大众科技》2011,(11):216-21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旅游业发展载体的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也大幅攀升,出现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同时也对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破坏和污染,同样也使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大幅下降。如何科学地界定旅游案区入区人数,以保证景区最佳旅游功能的发挥并使人们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必须对风景区的旅游承载力进行系统研究,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对景区进...  相似文献   

17.
张文开 《资源科学》1997,19(2):67-73
武夷山市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久负盛名。本文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它地区环境的质量、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它地区环境的关系等,在武夷山市划分出旅游资源保护核心区和旅游资源保护相关区,并提出以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流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的依赖性较高;亚洲入境旅游流在中国的转移方向和转移规模均具有不平衡性,全国性的转移与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存在;③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结构松散.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网络位置指标值,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3种类型;④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关系互惠性较低,旅游流双向流通能力弱.本研究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单独对亚洲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流进行定量研究,是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哀牢山地理位置特殊,风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资料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首先对哀牢山风景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开发前景,最后提出了全面调查、统一规划等开发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创新理论和资源观理论,以广东部分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分析科技创新、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在形成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创新与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