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琳  刘华志 《科技广场》2012,(4):215-217
近年来通货膨胀频发,是严重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引发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广泛关注及对通货膨胀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地上涨,给企业筹资带来巨大的挑战,也提出了很多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为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的影响,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往往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的高低。本文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入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因此,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对促进经济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是保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而找到通货膨胀的产生真正原因又是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文章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事例分析了通货膨胀四个成因:耕种土地减少降低了农产品供给助推农产品价格上升;低质量工业品隐含了通货膨胀;腐败与行政效率低下增加交易成本扩大货币投放;廉价雇工遭遇抵制必然推高价格。并提出了变“堵”为“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通货膨胀的两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居民生活成本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通货膨胀具有两大特点:私人产品效用缩水致使隐含性通货膨胀;公共产品成本溢出致使渐显性通货膨胀。针对通货膨胀两特点,提出涨价不增居民生活压力;政府恰当进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Svensson(1996)的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可控性差的解决手段,结合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思路探索了解决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诸多问题的措施,并探讨了改进后的框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对股票收益到底有何影响?这是国外理论界和我国证券界争论不体的问题。对我国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有负相关关系,而股票收益与产出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货膨胀持久性,作为经济结构的一种内生现象,代表通货膨胀序列受冲击后返回长期均衡所需要的时间,高通胀持久性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将会出现迟滞性。本文在分类通货膨胀序列视角之下研究我国通货膨胀分解水平下持久性的异同,利用自回归模型结合"格点自举"法测度各个通货膨胀序列的通货膨胀持久性。结果表明,我国总体通货膨胀序列存在较高的持久性,且分类上食品类以及较强工资粘性的相关行业的持久性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日趋明显,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对外汇储备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的途径作了分析,同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粮价变动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首先分析了粮食价格、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对通货膨胀影响有限,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进一步分析和测算对CPI波及效应较大的部门,研究发现,能源型和资源型生产部门价格上涨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宏观政策应该调控对通货膨胀实质影响大的生产部门,而不应只对CPI计算所涉及的部门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0.
赤字财政引致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立桥 《预测》2008,27(3):13-16
持久的赤字财政会引发通货膨胀。我国已持续执行了近30年的赤字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迅速上升,本文从赤字财政影响货币供给的角度,实证了赤字财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赤字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11.
名义锚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汇率锚、货币供应量目标以及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可供选择的名义锚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锚币国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汇率渠道传递到本国,这使得维持汇率锚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被破坏,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再适合我国;因而,通货膨胀定标制将成为我国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6~2011年的季度数据,构建一个非线性LSTAR模型,系统分析了通货膨胀汇率传导效应的非线性性质。计量结果表明:首先,通货膨胀与自身滞后项、产出缺口、名义有效汇率变化率和超额货币变化率有关;其次,人民币升值无助于抑制通货膨胀;最后,名义有效汇率变化率对通货膨胀具有非线性效应,且在2005年前后转换函数特征显著不同。因此,中国有待继续稳步深化汇率改革,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对汇率传导的非线性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利弊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明 《未来与发展》2007,(1):62-64,F0003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币汇率的能力,并可能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但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给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同时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逐步探索人民币汇率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人民币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作用,加强金融监管,严防国际炒作,采取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订区域性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措施可以在减少外汇储备前提下保持国内金融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升值压力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调整路径。文章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产生的根源以及升值预期对经济的影响,讨论了应对升值预期的对策,并对改革的路径选择和相关制度安排提出了政策建议。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作为国际生产分工的"世界工厂"地位和各贸易伙伴国之间不平衡的储蓄率,解决贸易摩擦需要贸易政策调整和汇率政策改革的配合;升值预期引起的资本内流引发了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诸多严重问题;短期内解决升值预期的对策在于采用货币政策配合升值幅度消除资本流入的套利机会;而改革结售汇制度为市场形成汇率的机制,是中长期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推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如何防范和治理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领域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而治理通胀的关键在于对其形成原因的科学把握。本文选取CPI和PPI作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以产出缺口、货币供应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超额工资水平、资产价格、汇率水平六大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运用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2000-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各项因素的作用大小、作用时滞和传导链条的顺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汇率作为价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国内物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汇率对不同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渠道是不同的.本文采用动态CGE模型-MCHUGE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能够有效地平抑物价,减轻通胀压力并防止通胀进一步扩散;在短期内,一次性大幅升值会造成投资的迅速增长,这种增长将刺激资产价格暴涨,提高投资成本,使得热钱涌入难以为继,长期来看并不会造成投资的紊乱;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温和刺激劳动力市场,拉动实际工资上涨,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但长期并不会调高劳动力成本,拉动CPI走高.  相似文献   

17.
张楠  许学军 《科技与管理》2014,16(6):116-121
为了检验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金融形势指数(FCI)预测未来通胀能力的影响,并进而探索中国金融形势指数的构建问题,文章选取了2007年1月~2013年12月的相关数据,通过VAR广义脉冲响应的方法构建了3类不同结构的FCI,并运用多种方法实证检验了各类FCI对我国未来通胀趋势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3类FCI均可作为我国通胀的先行指标,包含未来通胀水平变化的有效信息,可预测未来6-8个月内的短期通胀趋势;采用综合一国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股价、房价、大宗商品价格等变量的FCI比现行两类FCI的预测效果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之声不绝于耳,而所谓人民币升值原指人民币汇率升值,即人民币对外币升值,这与国内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贬值不是相互对应的。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人民币实际贬值之中的两难抉择,以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必然趋势,从购买力平价、管理浮动汇率模式、利率调控、利益驱动、人民币国际化与贸易顺差、受益行业与受损行业、外资投资与国内融资及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人民币贬值等切入,就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模式与替代策略和人民币汇率策略的成功标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对通胀趋势进行预测是治理通胀的关键。本文首先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构建了我国的金融状况指数(FCI),然后从多个角度评估了FCI对我国通胀水平的总体预测效果,随后应用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将我国通胀状态的转换概率内生化,并对不同状态下的FCI通胀预测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金融状况指数是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先行指标,能有效预测未来半年内的通胀趋势;在模拟和预测我国通胀率运行趋势方面,Markov机制转换模型优于线性AR(2)模型;高通胀状态下FCI的通胀预测能力强于低通胀状态;低通胀状态下FCI对短期通胀的预测效果优于中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