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特许经营模式下的跨境物流联盟内技术授权为研究视角,考虑各博弈主体进行技术授权时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及风险偏好影响,将前景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相结合,运用前景价值函数完善支付矩阵的相关参数,以此对联盟内企业技术授权过程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运用仿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联盟内企业进行授权成功与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特许经营模式下的联盟内企业进行技术授权时,其成功与否受双方授权成本、风险及直接收益等因素影响,其授权技术是否存在潜在无形收益决定了技术引进企业的决策,但技术引进企业对其潜在无形收益的大小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2.
特许经营模式是目前珠宝企业广泛采用的经营模式。总结了珠宝行业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从相应法律法规环境、人才培养、国内珠宝品牌、珠宝企业自身发展四个方面,对珠宝行业发展特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促进珠宝行业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连锁特许经营框架下的企业竞争情报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把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合称为连锁特许经营,介绍了其概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连锁特许经营框架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特点,提出了连锁特许经营框架下的企业竞争情报总体框架模式,并分析了其中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把“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合称为“连锁特许经营”,介绍其概念含义。在此基础上总结连锁特许经营体系中的企业反竞争情报特点,提出连锁特许经营体系中的企业反竞争情报总体框架,并分析其中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许经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80年代末,国外的特许经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90年代初,中国本土企业开始涉足特许经营.如李宁公司在各大中城市开设李宁专卖店,一举打开了市场,成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体育用品公司.随后,上海华联、联华、东来顺、马兰拉面等企业都快速地发展了特许加盟店.在华联超市的近400家门店中,有240家是特许经营分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0年底,中国内地已经拥有410个特许经营盟主、11000个特许经营网点.2000年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营业额约1 90亿人民币(不包括加油站和汽车特许体系).  相似文献   

6.
多视角下我国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名胜区资源是一个资源系统,其功能既依靠于各类资源,又高于各类资源,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单一的经营主体不能有效地控制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单纯的经营行为也不能有效地处理相关事务,须有政府或准政府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管理。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经营不适用于风景名胜区。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相对低效、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财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本文尝试通过从商业特许经营、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以及他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等,多视角阐释国家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现实适用性,用以获取规正未来风景名胜区经营与管理的有用启示:①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资源开发利用、资金保障的背景下,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存在很强的现实适宜性,特许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法律基础建设;②我国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存在较大差异,但可参考其特许经营的基本做法,特别是关于特许经营期限、合同内容等方面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现代商业特许经营兴起于1851年的美国胜家公司,20世纪80年代,随外资公司进驻而引入我国,随着2005年外资特许的开放和2007年《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颁布,正逐步走向蓬勃发展期。特许经营究其本质,对特许人来说,是规模扩张、分销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对受许人来说,则是复制特许人单店、实现成功创业的捷径。然而这种复制是否能够成功,根本上取决于特许经营体系的分子——单店的赢利情况如何。从STP战略、选址模型、商品和服务组合及赢利管理等四个方面对特许经营单店的赢利模式设计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珠宝行业的广泛应用,特许经营的优劣势会同时并存。本文针对特许经营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为我国珠宝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广东商业特许经营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广东商业特许经营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了推进广东商业特许经营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特许经营是一种在西文发达国家已十分风靡的特许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有效经营模式,但目前我国的特许经营发展仍非常缓慢。文章详细分析了我国特许经营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情报学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完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侯大怿  吕卫龙 《情报科学》2003,21(8):891-893
在知识经济时代,情报学作为与知识经济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机遇迅速发展。本文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入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情报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螺旋理论,按照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步骤,从访谈与文献资料中提炼出企业、学术机构、政府以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范畴,以揭示标准制定过程中政产学(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积极协助、连接协调、优势竞争、行使权利、对接流程和过程跟踪6个方面;学术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核心联结、创新引领、促进共识、审查评议、对接流程和技术支撑6个方面;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协作、管理决策、引导监管、审议发布、管理支持和效度审查6个方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流程推进、资源支持、关系纽带、组织监督、全面审查、管理支持和审核评议8个方面。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未来研究应结合大样本和案例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标准制定过程中政产学(研)作用机制的组态和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妍 《科教文汇》2011,(23):15-16
毛泽东的理论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这个宝库中耀眼的珍珠。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最好的思想武器,但它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毛泽东一贯倡导并亲身致力于对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大量的理论著述。  相似文献   

14.
资源科学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成升魁 《资源科学》1998,20(2):1-10
资源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研究认为:资源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各分支资源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资源问题是资源科学迅速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了正确认识或解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科学必须进行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因为资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利用现有的社会经济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管理等)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从世界范围看,特别是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看,资源问题是人口、环境、经济复杂的问题的核心。最后,本文对几个重要的资源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①资源过程论;②资源的生态经济平衡论;③资源生态系统论;④资源流动论;⑤资源产权论。  相似文献   

15.
网上搜索引擎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广健  张蕾 《情报科学》1999,17(4):365-368
本文概述了搜索引擎及其作用,搜索引擎的类型、搜索引擎的信息检索模型、建立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搜索引擎的评价标准等理论问题并分析了目前搜索引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体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体制的概念、性质、类型等理论问题,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体制与机制的关系,并提出了体制改革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碳排放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设置不同仿真情景预测建筑碳排放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为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总量、实现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8.
As a key construct for the IS success model (DeLone & McLean (1992, 2003), information systems benefits for individuals (ISBI)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over the years. However, much remains to be explored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dimensions for this crucial construct. Further, a major weakness of the exta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that most reported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context of individual IS application instead of the overall IS in the organization. To fill these gaps in research, we will first present a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ISBI construct, and then develop and validate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the construct. Drawing from the ERG theory (Alderfer, 1972), Job Characteristic Theory (Hackman & Oldham, 1975, 1976) and 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e developed a theory-based TJW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levels: Task performance, Job interaction, and Work enrichment. The nomological validity of the scale was th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by a partial test of the IS success model using the ISBI measure and a measure of the overall IS use. Finally, we demonstrated the diagnostic power of the construct through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model which showed that, while task performance benefits have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satisfaction, both job interaction benefits and work enrichment effects have substantial effects on satisfaction. These study results have thu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underpinnings of IS usage behavior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cumulated research on IS success.  相似文献   

19.
李丽娟 《科教文汇》2012,(13):137-138,157
论文在目的论的基础上,从不同文本类型入手,分析了200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贝奈特先生的语言以及相应的字幕翻译,希望能对贝奈特先生这一人物的刻画以及字幕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Using Cultural Theory derived from Anthropology as a theoretical le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short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 More specifically, using this lens,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approach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namely,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cultural determinism and techno-cultural emergence perspective, is examined. Using findings from three in-depth interpretative case studies, the central thrust is that neither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nor cultural determinism, will be success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and that what is required is a techno-cultural emergence perspective in the enabling forms of hierarchism, individualism/market, and egalitarianism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Managers should avoid a top-down technocratic or culture-driven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and managing techno-change. Instead an incremental/evolutionary approach with ad-hoc improvisation made to culture and technology over time and space makes for an effective techno-change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