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自从本学期让学生坚持天天写日记以来,大部分学生够能持之以恒,而且从日记的内容来看,学生捕捉生活素材的眼光逐渐敏锐起来,写出了不少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好日记,有的发表在报刊上,成了铅字,有的发表在学校网站上,有的布置在班级墙报上,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然而成功的体验并不能激励所有孩子,时间长了,学生中也出现了一点厌倦情绪,个别学生开始抱怨没东西可写,有时写起日记来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一天早上,我刚进教室,语文课代表跑过来告诉我:“昨天晚上张志鹏同学没有写日记。”张志鹏是我班上比较调皮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也…  相似文献   

2.
学期初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摸底,情况表明四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写好数学日记。于是在上数学课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写数学日记的任务,在字数和形式上不做具体要求。结果一下课就有不少学生来问写什么。收上来的数学日记差距也很大,有的学生就两句话:“今天数学课老师教了梯形,我学会了面积的计算。我学的很好。”他觉得没话可写。还有的学生干脆记流水账,从上课写到下课,样样都写。只有极个别学生写的确实不错。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写数学日记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第二天我在课堂上把写的好的几篇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告诉他们可以写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每带一级学生.我就教学生坚持记“数学日记”,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的数学习惯、数学兴趣得到了培养,师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得到拓宽.有的家长说:“娃娃改变了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先记数学日记.知道把不懂的知识和想说的话记录下来,用日记的形式和老师交流,有时候我们也看,  相似文献   

4.
日记有必要常写吗?有许多老师郁置学生写日记,学生上交的日记几乎都是记流水账。一个班真正写得出彩的没几个,我们新课改提倡的是大众教育,让大部分人都能够有所成长,得到锻炼。写日记如果只是让少部分的学生感到兴趣,得到锻炼,那么这样的训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有在班上跟许多学生交流过,大部分人的心声是不写日记,谈日记色变,闻日记叫苦连天,有的学生甚至问我能不能抄作文选上的。可见,学生宁愿抄也不愿写。至于学生上交来的日记,更是无话生话。有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日记字数看起来多些,他就从早上醒来刷牙写到晚上睡前刷牙,这样的日记老师看了难受,学生写了委屈,这种互相折磨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常事。这样的日记到底有多大意义呢?我常常在思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今年教三年级的语文。鉴于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学生最怕的是作文,最差的也是作文。为了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就提了一个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话音一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叫起来,有的说不会写,有的故意问什么是日记,有的说作业太多,干吗还要写日记。听得出,他们其实是怕苦畏难。  相似文献   

6.
黄义正 《辽宁教育》2006,(12):33-33
小学生几乎个个都写日记.而且写得不少。但是.不少学生写日记,只是为了给老师和家长检查,随写随丢,不懂得爱护,这不但没有发挥日记的作用?对坚持写日记也没有好处。老师引导学生爱惜自己写的日记。意义不仅仅在于日记不丢失。发挥作用.更大的意义是在于促进学生写好日记,用好日记。引导学生爱护日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赵瑞丽 《河南教育》2006,(7S):63-63
多年来,我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作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记日记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因为日记不受题目、体裁、内容的限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也可以大胆想象,随意抒发,甚至可以把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倾吐在日记上。这样,写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也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8.
兴趣:写好观察日记的钥匙李宝林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把学生引入作文之门。所以刚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每周还要检查一次。结果大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只写上三言两语,或编上几句应付差事,甚至有的连连交白卷。于是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他们有...  相似文献   

9.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提高语言表达技能的重要问题。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和日记,有的老师也怕改作文和日记。如果不让学生多写,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不能很好完成。本学期,我采用了几种方法进行讲评,调动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①结合日记的实例进行专题讲评,发动学生通过评评、议议、比比、想想来认识某种文体的写作规律。学生懂得了规律,写作兴趣也增长了。②在《语文园地》上选登学生的优秀篇目,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没有选上的同学则暗暗使劲,争取赶上,选上了的欢喜雀跃,劲头越来越大。③专题  相似文献   

10.
宁夏小女孩马燕,因《马燕日记》轰动了全欧洲。马燕的日记被法国《解放报》记发现.并连载发表.反响强烈,日记已被译成法、英、德、意多种字,当然最后也“出口转内销”。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如今马燕及当地的一些女孩子因得到捐助而上学。贫困并不就是耻辱,但缺乏公正、弱肉强食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和悲哀。我们的孩子,却需要别的国家的人来提供受教育的经费,这使我感到不安和羞愧。  相似文献   

11.
名师在线     
孟令军 《青少年日记》2009,(1):F0002-F0002
许建联 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优秀班主任。2004年至2007年参加国家级课题“师生共写日记”研究,在日记专家程韶荣的指点下,对日记教学进行潜心研究。三年内,先后指导十多位学生在多家省级报刊上发表习作二十多篇;自己也分别在《青少年日记》、《作文评点报》上发表论文和诗歌数篇。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电脑》2008,(7):109-112
我爱好写作,是因为我喜欢幻想。刚上小学一年级.什么也不懂,却喜欢在纸上胡乱涂鸦。“星期天.姐姐来我家玩。姐姐说:‘今天玩什么?’我说:‘一起画画吧!“好吧!’姐姐回答。我们开始一起画画了。”这篇题为《画画》的日记,是记忆当中自己写的第一篇文章.之所以印象这么深.是因为当时受到了语文老师颜老师的表扬。二三年级时.我写的日记经常都被颜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后来又在《上虞小记者》上发表了《小不点儿的日记》《吃玉米棒》等4篇习作,被颜老师誉为班里的“小作家”。  相似文献   

13.
我的好伙伴     
7月23日 日记,每天与我形影不离,它已成为我的好伙伴了。自从语文刘老师接任我们班级后,我们每天都与日记打交道,一旦知道有日记在校刊或报纸杂志上发表,同学们那高兴样儿就甭提了,写日记的劲头儿也更足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不少教师经常把选择题当成作业来布置.翻开学生的作业,有的抄了厚厚一本子,有的只写几个A、B、C做答案,教师的批改到也省事,都是大大的对号.表面上看,学生很认真,教师也很负责,其实这里面折射出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5.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1):40-40
宁夏小女孩马燕,因“马燕日记”轰动了全欧洲。马燕的日记被法国《解放报》记发现,并连载发表,反响强烈,日记已被译成法、英、德、意多种字,当然最后也“出口转内销”。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  相似文献   

16.
赵挚 《湖南教育》2005,(18):19-19,22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光是一种时尚口号.它已内化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可喜景象,但在前进中。我们也有困惑: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是无奇不有:教《雷锋日记》一课.有的学生说“我不想当雷锋那样的‘傻子’”;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这只弧狸真会想办法.我想向它学一招”,面对学生的这些感受,教师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本真的日记写作在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与写作的良好习惯,有效激活和重组内存语言,积蓄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资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日记写作却演变成学生一项额外的大作业。很多语文教师都对日记写作有硬性规定,少则一天一篇,多则一天数篇。有的甚至还规定每篇日记的字数。这种外部钳制式的日记写作不仅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我以“系列日记”这种方式进行习作教学研究已经好几个年头了。起初,我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想像、探究、创新和交流能力上,先后有十几篇专题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后来,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系列日记”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于是,“感恩日记”、“日行一善”等活动形式先后被我引入课堂,以此  相似文献   

19.
1982年秋天,我从云南省东川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23年来,我一直担任着小学、初中语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其间,我把指导学生写日记当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在这23年的日记教学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要让学生爱写日记、勤写日记,作为老师,给学生的日记写好评语至关重要。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给学生的日记所写的评语的体式问题谈几点比较粗浅的看法,借此求教于在日记教学研究上成绩突出的各地方专家。  相似文献   

20.
张万祥 《班主任》2010,(4):17-19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学历水平、工作阅历、家庭负担等近乎相同的班主任,有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了几十万、几百万字的教育随笔或教育日记,读了几十本、几百本书,发表了许多篇文章,出版了专著;有的却几乎没有动笔写过教育随笔或教育日记,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当然,发表的文章也就是零。条件基本相同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