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木 《中国编辑》2006,(3):68-72
一、在五四热潮中成长起来的出版界新秀 许广平曾在《鲁迅和青年们》一文中特别提到了李小峰和他的北新书局。她说,鲁迅和这家书局,历史关系最为深厚。1920年鲁迅应聘到北大授课之时,当时北新书局的源头——北大五四刊物之一的《新潮》月刊和五四新文化团体之一的新潮社已经成立有年了,而北大学生李小峰正是其中的一位弄潮儿。  相似文献   

2.
读有关鲁迅的书,经常见到李小峰这个名字。而李小峰(1897—1971,江苏江阴人)又是和北新书局联系在一起的。北新书局的来历,大概和北京大学以及新潮社有关,说是北京大学与新潮社各取第一个字,便成了北新。北新最早是在北京成立的,时间约在1924年,创办者是李志云、李小峰兄弟,地点在翠花胡同的李宅,后来的实际经营者主持人是李小峰,因为李志云与人另做生意去了。书店创办时是集资的,集资者除了李氏兄弟外,还有孙伏园等。那时的志向是出版新文艺书籍。李小峰在新文化兴起之初就参与了相关的活动。1918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参加新潮社,可能还是一个重要角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4.
韩元春 《出版广角》2016,(17):64-66
20世纪20年代,李小峰创办的北新书局在民国中小型出版机构中具有代表性。不同于其他出版机构在当时出版重镇上海的兴办与集结,北新书局的书刊出版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迁移和空间转换,从而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出版格局。作为一家中小型书局,北新书局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生态中积累的书刊出版方向调整的与时俱进性、作者与编辑团队建设的品牌化、出版格局的多元化与编辑理念的独创性等独特发展经验,奠定了其在中小出版机构中的引领地位,对当代出版机构的发展探索也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5.
王媛 《出版科学》2006,(5):56-59
北新书局是民国时期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出版机构,但因其特点鲜明而在出版界地位突出.本文详叙了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关系从亲密到疏离的过程,并分析了疏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926年8月,鲁迅辑录的《小说旧闻钞》由北新书局出版,首次和读者见面。1935年7月,此书又由上海联华书局重排再版,除了增加两节,并作《再版序言》之外,没有更大变动。后来被收入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第10卷。解放以后,此书曾于1952年根据旧版重印过一次,嗣后一直未能再印。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作为《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的一种,校勘印行,借以满足渴望得到此书的读者的愿望。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小说的史料著述,本为鲁迅讲授《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箧中有薄薄一册开本窄长的《文人印象》,赵景深著,北新书局民国35年(即1946年)出版。这本书历时久远,买来的时候很是残破,但因为它相对稀见,笔者也就没有计较这类品相问题,购入来权作一段人书邂逅经历的见证。该书作者赵景深为1902年生人,以戏曲研究及教育著称于世,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新文学作家、编辑和文学史家,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亲历者和众多事件与作品的见证人;出版该书的北新书局,为与中国现代文学紧密相连的一家出版机构,我们单看其先后出版24本鲁迅著作的业绩,以及著名出版人张静庐所给的"新文学出版的老大哥"之赞誉,就知道它对于现代文坛的重要性了。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出版编辑家,他先后编辑过《莽原》、《语丝》,《奔流》、《北新》、《文艺研究》和《译文》等等称著于世的刊物,还曾参与《未名社》和《朝花社》的出版事务。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上,对待来稿的那种审慎之精神,认真之态度,处理之迅速,以至与作者的关系,可算是一代楷模。作为一位大文豪,鲁迅的时间是宝贵的,然而,他处理来稿却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从他遗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9.
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都是安徽小镇叶集人,小学时同班读书,后来又先后到北平求学。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都喜好上了文学,开始尝试着翻译和创作。他们另有一位同乡兼同学张目寒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一再向他们说起鲁迅先生喜欢年轻人。于是他们鼓起勇气,把李霁野利用暑假译出的《往星中》托张目寒拿给了先生。鲁迅先生听说是高中学生的译作,第二天便开始看了,看完之后即约作者来谈,于是一群青年人立刻同所崇敬的鲁迅先生成了朋友。那时,鲁迅先生正在编辑《未名丛刊》,其中之一《苦闷的象征》已经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一座巨大而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山峰.文章通过鲁迅与杭州抱经堂书局的多年交往,旨在说明鲁迅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文化战士,而且还是一位传统意味十分浓厚的文人,他身上常常折射出许多旧式文人的影子,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去年,上海书店为纪念鲁迅诞辰百年,特地影印了曾经鲁迅选定、写序并设计封面的《夏娃日记》,原书系湖风书局于1931年10月出版。三十年代初创立的湖风书局虽是小书店,寿命也不久,但由于它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紧密相联,影响很大。阳翰笙同志称它:“是‘左联’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唯一的、自己的出版机构”。鲁迅先生当年委托李兰同志翻译《夏娃日记》,译者与湖风书局有过直接接触,因此,为探索湖风书局的历史情况。我走访了李兰同志。  相似文献   

12.
徐雁 《中国编辑》2006,(4):74-76
我发现,大凡喜欢书话的人,在图书美学观上,由启蒙而自觉,或先或后地都认同了书籍的“毛边”之美,最后几乎都自动皈依了以鲁迅为首的“毛边党”。鲁迅对“毛边书”情有独钟,曾经积极倡导,并自称“毛边党党员”。我国早期的新潮社、未名社、创造社、希望社和北新书局等,都有“毛边书”问世,只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实在是不多了。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3,(4):83-83
1932年,北新书局被迫停业,改名青光书店,一年多后才得以恢复旧名。事情的起因是:该局出版的民间故事小丛书中的《小猪八戒》一书封面激起穆斯林的愤怒,斥责它侮辱了穆斯林习俗,他们成立了上海十坊回教礼拜寺联合会,一面请律师与北新书局谈判,一面向国民政府请愿,全国各地的穆斯林纷纷响应声援,闹得全国一片沸腾。  相似文献   

14.
杨文斌 《编辑之友》2011,(2):103-106
一现代作家版权活动巡礼所谓版权活动,主要是指作家们著、编、译等著述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比如交涉版权事宜,领取稿费或者版税,甚至还包括版权诉讼或者非诉讼活动。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鲁迅常常有版税和稿费的收入。《鲁迅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记录——[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五日下午……得小峰[即李小峰,上海北新书局老板,笔者注。]信并本月份版税二百,又《两地书》……版税百二十五元。[五  相似文献   

15.
说起北新书局,不能不从北京大学新潮社讲起,因为两者之间在历史渊源上,有着前接后续的关系。这种继承关系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书局名称上的继承。北新书局的“北新”二字,是北京大学和新潮社各取首字后的缩写。这种取名,不是偶然的。显然,北新书局有意要打着新潮社的牌子,借用新潮社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号召力,借用新潮社以前所出书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有位哲人曾说过,伟大的生命如神话——困难重重而又美丽非凡。鲁迅是那样一个蕴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人,他作为“这一个”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美丽非凡而又困难重重,要理解和对它作番阐释,都诚非易事。作为人的鲁迅的复杂性,在婚姻与家庭这一特殊界域显得十分鲜明。但是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他所写的文字或别人记述他生前与人交谈的有关文字中,鲁迅都很少正面谈及过自己与朱安夫人的旧式婚姻(唯一一次是他曾和日本朋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朋友、同辈台湾诗人廖亮羽夏天在巴黎待了一个月,最近从法国飞到上海,打算在上海待几天后再飞回台北。我们上次相见是在四年前了,这一次,她想在上海好好走走,于是我们从初秋的崇明岛回到市区后,我又陪她逛了号称“现代文学重镇”的虹口区多伦路。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是茅盾、叶圣陶以及丁玲、冯雪峰、柔石等左翼作家的聚集地,而鲁迅当时在上海的家,也坐落于这条路附近的景云里。如今那里尚存左联会址与纪念馆,不过这只是一种浮于地表的标志物,而如今时不时出现在街上几家书店里的民国版新文艺类书籍,或许才是当年蓬勃生气的一份留存和见证。这一次,我遇到的是一册精装的《小品文选》,梁遇春译,为“自修英文丛刊”之一种,北新书局1930年初版。  相似文献   

18.
刘霞 《出版科学》2004,(4):55-59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出版家,他为我国的翻译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大量翻译出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鲁迅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毕生从事一项事业,并且始终饱含激情地把它做好,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杨牧之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五十多年,从编辑入行做到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人,肩负着繁重的出版管理任务,对编辑工作却始终坚守,一部又一部传世出版精品在他的主持下问世.他在《我的出版憧憬》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段自述:“我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自问之,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虑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将来高尚的人们回忆起我们会充满敬意.”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是五四以后第一个在他自己的作品上讲究装帧的实践家 ,他把封面设计、内容编排、印刷装订、选字、选纸等几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 ,使之净化而又美观 ,开创了书籍装帧的新局面。鲁迅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开山人。虽然 ,他不是专业的装帧设计家 ,但是 ,是一位亲自实践并带领青年美术家不懈前进的老师、受尊敬的前辈。《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亲自设计的第一本书 ,1909年出版 ,灰绿的地色 ,陈师曾书写的小篆书名印成深蓝色 ,一帧外国插图印在书名字上边 ,一看便知是一本外国的书。把文中插图应用在封面上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