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我曾经写到: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我还想接着说:生命既是神秘、永远不可能被穷尽的,生命也总是“现在”“当下”,是我们肉身所有幸福的依据,生命使教育成为可能,变得丰富与不可思议,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我们始终还要谨记,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因而我们惟有希望活得更好,生命的有限性催促着我们的行动,活出意义也便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这样写道: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重要的思想之一。生命意志及其分裂、生命现象的整体性、思想的力量和内在自由是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伦理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敬畏生命的绝对性、生命无高低等级之区分是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开展生命教育,就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做为少年儿童成长的服务者和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我们少先队辅导员更有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少先队活动中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5.
敬畏生命伦理首次将伦理学范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对减少"人类中心主义"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敬畏生命伦理为指导,可以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更有效改变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抵触,树立关爱他人、奉献、合作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一切生命负责任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内在精神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汤元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2):104-106
生命教育应以敬畏生命的理念为指导,引导青少年确立“敬畏生命”的道德信念。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敬畏生命视野下的生命教育要求敬畏死亡,只有敬畏死亡,才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不区分生命与生活的生命教育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也必将消解生命教育的问题意识和目标。  相似文献   

7.
修丽娟 《考试周刊》2009,(10):207-208
对教育与生命本源性的关联的认识,可以从教育源于生命、教育循于生命、教育达于生命进行分析,以加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生命本源性的理解,加强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之情,使学校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通过适当而全面的教育切入点,遵循生命规律或特点,力求生命在教育中获得最大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生命的思想进行整理,然后采用情景实验的方式研究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通过回忆诱发生命敬畏感,在情绪状态下研究生命意义感的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敬畏感水平较高,民族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命之途的教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教育评价根植于人的超越性本质,对人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现行教育评价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其功能被扭曲、异化,成了控制生命的工具,而不再具有激扬生命的功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现实呼唤着回归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关怀生命的教育评价,让学生在富有生命意蕴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成长和发展。走出现代性危机的交往对话理论则让深受现代性困扰的教育评价看到了一线希望,教育评价可以在遵循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回归生命,实现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 任重而道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谌红桃 《宁夏教育》2004,(7):114-114
人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足尊重生命的存在,生命具有不可重复性?一位日本教育家说,我们要培养“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生命教育。不仅日本,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在科技迅猛发达的社会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要敬畏差异,教育者要以教育的丰富性来引导、促成生命的丰富性,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得到充盈的发展。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是善待差异的前提。教育必须以儿童的多样性为起点,识别个体所具有的独特能力,把每个学生导向其生命应然的发展。教育要善待差异,要求教学目标的丰富性,并追求教育过程的全纳性。教育教学评价者应该认可差异,实施"差异评价"。  相似文献   

13.
心有敬畏,行有依归。一个人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真理,敬畏所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培育青少年的敬畏之心,有所畏方能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生处在成人与孩童时期的重要分界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却不够稳定,因此关于高中生自杀、校园霸凌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对生命缺乏敬畏的表现,也是生命教育缺失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人文性与思想性的语文学科理应担当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和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系列见诸媒体的青少年自杀、杀人、残害动物的事件让人痛心疾首,加强青少年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实属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家庭因其血缘和亲情关系,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体验教育、责任心教育、挫折教育和健康生活教育等,培养青少年对生命的敬畏、珍惜之情.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最宝贵的是生命的教育,科学最宝贵的是生命的科学,文化最宝贵的是生命的文化。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使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符合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应是教育的归宿与真谛所在。目前高校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都能归结到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和高校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现状,侧重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敬畏感的培养入手,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形成规律,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生命教育理念和敬畏意识融于大学生的生活,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生命教育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并敬畏生命的过程。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了解才能真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热爱其他人的生命,热爱其他一切伟大的生命,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我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视,从2004年就明确了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政策。近年来,我国在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源泉,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生命发展,生命在现代教育中的遗忘与沦丧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实现教育与生命的统整和圆融,即在敬畏生命的伦理基础上,将生命的本质、规律、特征和需要融入教育的全部过程和一切环节中,从而实现教育塑造生命、发展生命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