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浒》也叫《水浒传》、《江湖豪客传》、《忠义水浒传》、《京本忠义传》,比较时髦的叫法是“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和罗贯中。《水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无可争议。  相似文献   

2.
《水浒》这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小说,经过传说故事和话本阶段,到明初始成书。明嘉靖时高儒著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是关于长篇小说《水浒》版本最早的记载。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时《忠义水浒传》(二十卷,一百回),可是只残存第十一卷(五十一回至五十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其撰著者颇有争议,据现在能见到的版本看,应该将其著作权归于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一般认为《水浒传》是先由施耐庵把各种梁山泊英雄的故事联缀起来,成为一部完整的白话长篇小说,然后经罗贯中增损编次得以流传。《水浒传》所据之故事原型,大部分来自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4.
谈及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大多说施耐庵年长于罗贯中,罗是施的"门人";谈及《水浒》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则谓《水浒》在前,《三国演义》在后。根据现存史料考证,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罗贯中长于施耐庵,《三国演义》先于《水浒》。  相似文献   

5.
施耐庵热与《水浒传》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水浒传》的成书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至于作者,则施耐庵说颇占优势。解放以来,作为大学文科教材影响较大的两部《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著、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都把《水浒传》作为明初文学来论述,并都把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众所周知,由于缺乏确凿的材料,从明代中叶以来就众说纷纭的《水浒传》作者及其时代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更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与巨大影响,遂使这一问题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关于作者,虽然一开始就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两说并行,然而历来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自上世纪20年代、特别是近30年以来《水浒传》成书年代及作者的探索历程。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内证、外证及旁证,否定了《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水浒传》的作者为明朝中叶东平人罗本,字贯中。他与元代戏曲作家罗贯中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7.
贵刊今年第一期《文学知识》栏内姜希祁同志的《小说杂话·古人轻视小说的缘由》一文中说道:“明朝人传说,罗贯中因为写了《水浒传》,子孙三代皆哑’……”《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而罗贯中写的是《三国演义》,这已是一般的文学常识了。《文学知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一、成书过程:(略)二、作者:根据现存《水浒传》最早刊本的署名和记载,本书的编著者为施耐庵和罗贯中。三、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第一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一、通过对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描述,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民起义发生、发展直到失败的全过程,并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奄学生的罗贯中建议将书名改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真伪问题以及其有关施耐庵生平的文物史料是否可信的问题,笔者曾撰文表示过基本肯定的意见①,此不赘述。现仅就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提出《水浒》原名“江湖豪客传”的问题谈点看法。一、从《水浒》原名“江湖豪客传”管窥施耐庵原作的面貌关于《水浒》的书名,从明人笔记中可以看到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是这样的:郎瑛(1438-1566?)在《七修类稿》里有两处提到《水浒》一书的内容,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一生钟爱《红楼梦》,并留下了大量关于《红楼梦》的评语。本文通过梳理其相关评论,认为毛泽东一直将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当作艺术整体来对待,并高度评价了高鹗及其续书。周汝昌先生所谓对他的“毛泽东好评说”只是欺人之谈。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冯其庸先生的《瓜饭楼丛稿》的出版展开访谈,重点对冯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世情小说中的两部力作。笔者在对《金瓶梅》女主人公李瓶儿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形象做多视角对比分析后发现二人几乎处在同一生命轨迹之上,并都负载着浓郁的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文化意蕴。由此可以看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创作思路确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5.
在曾雪芹的笔下,《红楼梦》中的每一个“配角”人物“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光彩。”他们是构成整部小说“立体美”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许是悲怆的,但他们的存在恰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现实。《红楼梦》“配角”艺术的成功,提醒读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方能真正解得“其中味”。  相似文献   

16.
17.
铜仁学院以加强学术研究,繁荣校园文化为目的,积极进行红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了业界的肯定。积极鼓励大学生阅读《红楼梦》能促使他们加深对中华文学与文化的了解,更深地感受经典文学所揭示的生活真谛所创造的美。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周汝昌发表《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他通篇文章贬人扬己,把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辉煌成就抹成一片白地!对红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我应该说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这篇文章。从此我开始思考他绝对化的"写实自传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1997年撰写了《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从曹雪芹的文学观、脂砚斋的批语、周氏自传说的巨大破绽三个方面论证了自传说根本不能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周汝昌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而且要把这个荒谬观点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于是我就有了《"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是一个伪命题》,多方面证明了在雪芹笔下根本没有湘云嫁宝玉(曹雪芹)的内容,用大量论据证明脂砚斋是个男人,从而证明这个论题的"伪命题"的性质。这之后,我还批评了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法和"一百零八钗"说,诠释了聂绀弩先生的"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揭露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批评了他主观唯心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与《金瓶梅》均为世情小说,然《金瓶梅》开启着明清世态人情小说之生命先河且打破了神话传说、英雄叙事和历史演义等传统题材长期占据小说创作领域的审美格局并依托其别具一格的方式展拓了中国古典小说演绎的新篇章。但《红楼梦》却是凭借其渲染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时情冷暖以及言说着个体的梦幻玄想、群类的盛宴必散和家族的悲欢离合而跃升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榜首佳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