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西域自汉纳入中央版图后,政府不断强化在西域的统治,关亭烽燧的设立就是统辖行政的措施。库沙新拜等地的亭燧设置,既便利于交通,又有利于战略。本着重介绍古龟兹回(今库车地区)汉唐时的一些主要关亭烽燧。以便人们更深入了解研究这一区域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5,(5):F0003-F0004
①②敦煌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县西70公里的戈壁荒滩上,周边人迹罕至,赤地千里。因地处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曾为中原王朝权势范围之边缘,古“丝绸之路”南道起点。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曾令其名声大噪。阳关遗址在一高阜处,便于远眺,附近低洼处有水源。关城今已无存,仅立一碑,以作标示。其北之墩墩山,尚存汉代烽燧一座,墩台建筑材料由本地所产胶泥、芦苇逐层叠砌而成,历两千年风尘,其貌无改。图为墩墩山烽燧近景①及远景②。③蓟县古渔阳城在今天津蓟县城。战国燕始置渔阳郡,原设治于今北…  相似文献   

3.
陈胜王陵     
俊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1):F0002-F0002
陈胜王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陵,位于商丘永城市东北芒砀山主峰西南麓。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人,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被征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义军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称王,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在下城父(今安徽省涡阳县境)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  相似文献   

4.
西夏何时陷金之会州姚军新修《会宁县志·文化志·古城烽燧遗址·郭虾蟆城遗址》谓:“(郭虾蟆城)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建,称会川城。金代贞初年,迁会州州治于此,称新会州。”在《建置沿革》中也有类似的叙述。此说很值得商。会州(州治今甘肃省靖远县),...  相似文献   

5.
敦煌、居延简中“关、戊、椄襟”出现多次,是重要的且关联紧密的名物词语,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其的解释往往语焉不详或有抵牾,不利于对汉代烽燧制度的进一步探讨。今择出“户(门)关、户(门)戊、楼揲(椄襟、椄莱)”等词条,立足于简牍语言环境,结合传世文献,作出考释,并对“蕾、椎”等相关词语进行解释,以期对简牍语言及历史等研究有利。  相似文献   

6.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莆田县最初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其后辖境多有变动。莆田置县后,先后属丰州(今福建泉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清源郡(今泉州)、长乐郡;宋代先后属平海军、太平军、兴化军、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属兴化府。民国时期,撤府设道,先后隶属南路道、厦门道、泉海省(兴泉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1日,莆田…  相似文献   

7.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亦称孙卿,赵国(今山西安泽)人。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吸收法家思想,对孔、孟思想作了改造,这主要体现在治国之道方面。在美学上,儒家思想是其主导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从李白诸多有关诗作在内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事实可以证明:李白诗中的“鲁门”,“东鲁门”和寓家附近之“石门”,同指故鲁国北界防 阳关;李白诗中的“鲁东门”,系指位于山东费县旧县城东面的故鲁国东界之防门;李白山东寓之地非为同处鲁西南平原的旧说任城或新说兖州城,而是为座落于徂徕山西南隅,牟汶河东岸,古鲁道这上的故鲁国北界防门--鲁门(一名阳关)东侧(在今南阳关村附近)。  相似文献   

9.
黄州故城考     
唐代末叶,黄州州城从原黄冈县的西北部迁移到东南部,先后驻治过故城、明城。故城的主城区是由今定惠(花)院东岗(东面)、一字岗(北面)、黄高东岗(西面)、西湖一路(南面)围成的近方形的区域,还包括位于主城区的西北角西坡上的一个子城,故城有三个城门:朝宗、向日、龙凤。朝宗门为滨江的南城门;向日门为东门,位于定惠院东岗通向青砖湖路第二个出口处;今汉川门即宋代的西北城门,可视为龙凤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11.
频繁出现在唐诗中的"明月峡",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必须注意巴东明月峡的存在。注家所谓的朝天"明月峡"、巴县"明月峡",实际上多是这巴东"明月峡"或巴东三峡。孟浩然《入峡寄弟》中的"明月峡"也不是陈贻焮先生一再肯定的巴县"明月峡",且依此判定孟浩然"起码西至巴县"是不可靠的——至少该诗所指的是巴东"明月峡"。其实应视其为普通词组,理解为"明月下的峡谷"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韩愈贬赴潮州刺史途中,赋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学《语文》课本注释“蓝关”在蓝田县,吴金夫同志又著文说在广东龙川县。本文引用足够的地理、方域历史资料及其他证据证明:韩诗所写指的“蓝关”,在今商州市牧护关,即古峣关旧所;不在蓝田县,也不在龙川县。  相似文献   

13.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并非“烽烟”,亦非炊烟,而是大漠中自然之“烟”——龙卷风;居延、萧关与燕然等古地名,若是实指,不符王维犒军的行程,所以这些古地名是唐人对边塞的泛称而非实指。  相似文献   

14.
唐代烽子上烽铺番期新证——新出烽铺文书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新出唐代烽铺文书,揭示了唐朝烽子上烽铺的番期,填补了唐兵部《烽式》的空白,补充了史籍的缺漏。  相似文献   

15.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除了山水优美这一基本要素外,其经济物产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生根因素。主要有剡藤与名纸,越中名茶,仙药,鲈鱼与蓴菜,藤杖几大宗。其他品类则难以枚举。这些物产对于隐士和文人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隐士、文人来浙东的动机也有这些物产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淮北之地十二诸侯"、"江旁十五邑"与陈郢至云梦之路等宋玉辞赋中的战国历史地理问题,通过对其在楚襄王、秦昭王时代的地理位置、归属变化的考证,为楚襄王迁都陈郢后南游云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也支持了我们对<高唐>、<神女>二赋写作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8.
旧函谷关、新函谷关和潼关,是崤函古道上先后兴替的三座雄关.本文尝试从古代战争形态与军事交通的关系上进行探究,以说明旧函谷关是车战时代的"天险".而旧函谷关之险要,又是与当初的密林覆盖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19.
金河,今称大黑河,在《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20余次,大多数与边塞、战争、烽烟、荒凉、僻远以及边塞建功的理想、思乡盼归的感情相联系。金河自东北向南横贯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这里不仅是用兵之地,也是古代北方的交通要道,距内地路途遥远,金河也因此成了僻远、荒寒、绝域的代名词,给人一去不归之感。唐代金河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虽未出现高、岑那样的名家,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北部军事、边防、地理、风俗、风光等方面的珍贵材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莫贺延碛北起哈密北山南麓,南至瓜州县大泉西北,广袤八百里,汉武帝以前原属呼衍王地。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特指唐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官道。"莫贺延"即"呼衍""呼延""呼演""姑衍""车延""五船"之别译。唐代于莫贺延碛道"总置十驿",即新井驿(今瓜州县雷墩子)、广显驿(今瓜州县白墩子)、乌山驿(今瓜州县红柳园)、双泉驿(今瓜州县大泉)、第五驿(今瓜州县马莲井)、冷泉驿(今哈密市星星峡)、胡桐驿(今哈密市沙泉子)、赤崖驿(今哈密市红山墩东),另有二驿失名,笔者推测可能分别在今哈密市之格子烟墩及大泉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