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子 《金秋科苑》2013,(8):102-103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  相似文献   

2.
形似与神似是翻译的根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神似"在译界颇为盛行,几有"得意忘形"之势。诗歌以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区别于其它文本,而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主要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可以说: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形即神。因此,在翻泽诗歌时,译者要尽量使译本接近原诗的形式,以形传神,形神兼有。  相似文献   

3.
一、何谓“心”? “心”,在西方人那里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它就是指有形有象的、主血脉滋养全身的肉体之心脏。即“心、肝、脾、肺、肾”之“心”。然而,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对“心”的把握就没那么简单了。在中国人看来“心”既是指主人体血脉的心脏之心,又是指产生智慧的思维之心。尤其指后者。所谓“心想事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本文所试图研究和揭示的就是“参与大脑思维活动、支配人的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中国之‘心’”。在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凡人还是圣人、文盲还是哲人,其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生思维、出智慧的中国“心”。只不过在常人那里,中国“心”是盲目的;在圣哲那里,中国“心”是自觉的。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由此观之,“心”与宇宙、万  相似文献   

4.
冬季养好肾     
王国玮 《金秋科苑》2011,(24):123-124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敛阴护阳为本。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 肾的功能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其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跟人的骨骼、血液乃至牙齿、耳朵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情报战法     
形战,依形阵之术势,强己克彼。形战,乃视闻之战,俗称信息战。斯战之要,乃集广,乃速传。优在以形势之机而制高达远。形战之命,妙在制形权之运用。为己,聪耳、明目、感灵;为彼,盲视、塞听、顿行。 形者,人、器、网、航、星、站之立体机合。形之达,地球成村,万里如尺;形之朽,虽邻犹壑,  相似文献   

6.
养生保健方法千万种,调神摄生最重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调神摄生即现代医学所谓心理卫生,是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和形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养生保健方法千万种,调神摄生最重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调神摄生即现代医学所谓心理卫生,是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和形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引子“……阳嘉元年,夏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丽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相似文献   

9.
一、精神与人体的关系和作用精神与大脑的关系,即精神是人体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如“大脑是精神活动动物质基础。”其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等。精神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人体生命外在表现的精神,如健康之精神可见:精神旺盛、精神活泼、精神振作等。精神是大脑物质功能活动的表现,精神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是密切的;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有害物质对肌表的刺激、疾病对组织细胞的刺激,外来语言、表情对耳目的刺激),即见神  相似文献   

10.
我们谈伦理规范与人的自身成长,主要还是道德修养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到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形成高尚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哲学家,自孔子、老子以来,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修”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一、修身、养性。儒家“修身”、“养性(心)”之说,认为人必须提高道德的自觉性,这是保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体现人的价值的自觉活动。“性善论”者以为人们具有先验的善性而此善性必须加以发展;“性恶论”者则不承认先验的善性,而认为是后天习得,肯定人有总结经验的  相似文献   

11.
以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阐明“和”的内涵、生发、机理及应用,阐明“和”乃三元三极运化规律之核心,乃宇宙间万物之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2.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0,(8):55-56
我国古代方位的代称 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代表。如南京的玄武湖,位于钟山之后,故东晋初年被称为北湖。“玄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指北方之神,其具体形象是龟的身上缠绕一条蛇。因此,唐朝长安的玄武门也是指北门。青龙是东方之神,例如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名镇青龙镇。此外尚有青龙河、青龙塔、青龙港等,都代表着它们的位置在东方。朱雀是南方之神。  相似文献   

13.
形象学,并非关于一般形象而是关于他者(the Other)形象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形象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或物的外观而言,而是在文学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对他者的认识的总和,也就是由形象的塑造者或表现者所获取的这种对异己的他者的认识的总和。他者形象不是原初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由客体加上“形塑者”的想象而生成的东  相似文献   

14.
丁亚萍 《科教文汇》2014,(17):225-226
《养生主》是道家经典著作——《庄子》的内篇之一,其中的养生主要指精神保养。文中揭示以心“养生”,重在为道。但当今现实中,修道似乎勉为其难,但《庄子·内篇》揭示的为道之方正解决这一难题,对有心修道养生之人可谓莫大安慰。  相似文献   

15.
挑个好日子     
在广大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民众中间多有“择吉”之俗。顾名思义,择吉之“择”有选择、判断之义,“吉”则是指吉年、吉月、吉日、吉时。用大白话来说,就叫干什么事都最好“挑个好日子”。黄道吉日与黑道凶日“黄道吉日”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但究竟什么日子才称得上“黄道吉日”呢?在民俗文化中,人们生存的每时每刻都有星神司值,如逢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民众信仰的吉辰值日则为“吉时”,称“黄道吉日”。此时,诸事皆宜,婚丧庆典更是要挑个“黄道吉日”。与“黄道吉日”相对的则是“黑道凶日”,即逢天罡、地煞、天牢等凶辰当…  相似文献   

16.
眼在中医学中认为主司视觉,有着视物、辨形、察色之功。其中《河间六书》中云:"目得血能视",《审视瑶函》中亦云:"夫目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但眼中之血,并非乃肌肉间之血,乃上承之真血[1],《审视瑶函》中云:"真血者,即肝中升云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此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行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故若血行不畅,则生目病,目不能视;在《说文解字》说:"瘀,积血也"。即气血运行不畅,血液不能上承致神光无以发越或瘀血阻滞神光难以发越,导致目不能视物。在治疗过程中,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目精失养而目不能视物,故应当积极治疗瘀血情况,《血证论》中提出了治疗瘀血的治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其中活血化瘀疗法为治疗的瘀血的总则,以达到疏通血脉,去除瘀滞的目的,血脉得通,真血得以上承,目受真血濡养而能视物,辨形察色,现代研究中[2],活血化瘀的主要原理是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及局部、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量,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渗出物、机化物等病理产物的吸收和病变组织的修复;另外活血化瘀法还有抗菌消炎作用,能增加机体免疫细胞活性。本人在学习眼科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眼科一些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进行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即为文学之"形",而文学作品的精神,意境,风格和情感则反映了文学之"神","形"和"神"的矛盾是文学翻译的一对基本矛盾。文学翻译的根本在于透过文字现象把握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即原作之"神",在把握"神"的基础上再寻找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就是"神似而后形似"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酒的药用起源于何时,尚无法考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指酒)万全”、“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指神经肌肉麻痹),治之按摩、醪药”,这里的醪药即酒和药。  相似文献   

19.
养生与养心     
人和其他一切活物,是靠“养”得以生存和发育的。人类之“养”,除了依赖老天爷赐予的不可或缺的阳光、空气和水之外,还要创造自己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衣物、读物等等,离了这些,即无法活着或活得更精彩。“养生”一词,便由此而来,进而催生了所谓“养生学说”。在人们努力提高生活质量的当今,各色养生学说大行其道。但是关于养生的宣讲中,不少却是功利色彩浓重的伪劣东西。  相似文献   

20.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有一则养神妙论,谈及“十戒”,如戒贪色、戒饱食、戒多动、戒多言、戒久睡、戒久读……戒厚味。他认为厚味昏神。所谓“厚味”,即饮食上的滋腻;所谓“昏神”,即脾胃呆困,消化不良,易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