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6,(6):120-124
"80后"职业女性作为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在工作和家庭的责任与投入方面,日益凸显出角色冲突问题。在分析角色冲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冲突的路径,认为应营造男女平等的文化氛围,消解男尊女卑文化环境;遵循女性生育发展规律,创造弹性工作环境;提升女性家庭建设能力,实现工作和家庭社会角色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2.
简析踏入家教误区的四类家庭北京44中刘如英一个家庭的教育机能应具有两种作用:保护性机能和社会化机能。只有当这两种机能相辅相成并保持均衡时,才能使孩子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但目前更多的家庭却明显地向保护性机能倾斜,实行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或包办代替或过分...  相似文献   

3.
加强学生理财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和个人的现实需要,应正确处理好理财教育与思想品德的关系,加强理财教育学校是重点,家庭和社会应予以配合。  相似文献   

4.
孙波 《林区教学》2014,(7):118-119
现在"减负"工作是越"减"越"加",学生的"负担"不但未减,反而增加了新的负担,减了而又反复反弹。履行"减负"工作责任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四个方面。政府应把"减负"作为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校应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家庭应发挥好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应积极理解支持"减负"。只有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都勇于担当责任,有效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标本兼治,实现切实的"减负"。  相似文献   

5.
仲惟岳 《辅导员》2011,(22):22-23
家访作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做好家访工作,使家访为教育教学服务,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6.
仲惟岳 《辅导员》2011,(33):22-23
家访作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做好家访工作,使家访为教育教学服务,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地位不断凸显,协同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我国协同育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学校家庭社会职责定位不清晰、家校合作和家师关系有待改善、社会成为协同育人工作的短板、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完整机制等一系列亟待突破的问题。学校作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教育的最专业、最重要机构,在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协同育人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拓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能力,加强统整社会资源参与协同育人的能力,读懂学生以便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等,充分发挥其在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具有同构性。在社会转型之际,社会伦理应再造,家庭伦理也应重新定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随着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内分泌机能及神经机能的急剧变化,心理过程和机能的逐步完善,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和过高期盼,初中生在自我和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种种矛盾,他们面临着许多既普遍又神密、既熟悉又陌生、既浅显又深奥的问题。这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生都能正确面对和妥善处理的,他们常常为此感到不安、焦虑和困惑,甚至不适应而导致问题行为。作为初中生引导者的教师,必须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婷  郭法春 《农村教育》2004,(11):39-39
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日益繁盛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也逐步上升。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后进生”的产生。作为教师,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努力做好转化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材。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今农村"留守孩"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留守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心理上容易"感情饥饿"。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突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留守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即亲子关系残缺和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其情绪情感和道德品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对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采取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建立积极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努力为儿童营造出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改善,还要依靠相关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叙事探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叙事探究有助于教师深化认识教学经验的意义,有助于其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个人实践知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然而,叙事探究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某些局限性,所叙故事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理论基础,缺乏叙述者的深刻思考与反思,对"教师成为研究者"存在争议,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人们对个人品德、独立生活能力的关注度应远超过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度。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前两者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要,其中,家庭的影响又是最为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胎教是家庭教育的开始,从母亲怀孕时起,就要注意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良好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绝顶聪明,但一定是人格独立、愿意为社会造福的人。  相似文献   

15.
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别角色期待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男女两性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而且左右着人们对“好男人”和“好女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男女平等的意识虽早已成为主流,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仍根深蒂固,即使是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也不例外。因此,要缓释女教职工双重的角色紧张压力,性别意识的确立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改变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农村教师源于地缘、信息、教学设施及自身素质等条件上的劣势,遭遇了很多现实困境,致使农村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总体持消极态度。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他们进行角色定位、明确使命、分清"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遵循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立足本人、本校、本职工作和学生实际,寻求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之路,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7.
特色学校建设不能忽视文化的视角。"农村"概念的窄化、农村学校与农村文化的断裂以及撤点并校等政策导致农村特色学校建设失去文化之根。只有重新"发现"农村社区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才能突破现有困境,从而扎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之根,探寻出一条更适合自身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日传统家文化对家族企业影响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日两国的家族企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家文化角度出发,比较研究了不同的传统家文化在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构成的不同影响,从日本家族企业的发展路径里得到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启示,提出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展望。期望能对正处于"二次创业"中的中国家族企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是无功利性的,幼儿教师不仅自身要正确对待游戏教育,更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游戏,使"幼教小学化"不要借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股东风愈演愈烈。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园课程的选择以及评价体系的"无目的性",以免给"应试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一个"繁衍"的温室。游戏的愉快性是游戏的本质所在,幼儿教师要真正地把游戏看作幼儿发展的活动,不要把游戏仅仅作为吸引孩子的"噱头"。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