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柳宗元的婚姻和情感问题,探讨者较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柳宗元之不"再娶",应该从内外因和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剖析。"找不到合适的意中之人"——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外在的客观因素罢了;其真正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在于柳宗元对前妻杨氏的感情既深又纯,无人能够填补她所留下来的"主妇空缺"。关键之处,在于其内心始终有一杆"杨氏之秤"作为衡量之标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柳子对前妻杨氏的感情,的确是深过沧海之水,纯胜巫山之云。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中,自称是“河东解人”(《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277页),在《杨氏子承之哀辞》中,也自称是“解人”(同上1081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4.
1978年至今,国内柳宗元研究走出了“尊法批儒”怪圈的影响,从思想价值、人生态度、作家心态、审美意识、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体现了新时期柳宗元研究与其他文学研究同步转型的特点,使“研柳”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构成一门与大学科有紧密联系,又自成单一研究体系的学科—柳学.而今临近世纪之交,对过去柳宗元研究状况作一回顾,推动“柳学”向更为纵深的层面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20年来国内研柳论文择要综述如下:一、关于柳宗元家世和生平思想的研究这是研柳的传统课题,是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二、关于家世生平的考辨.周凤章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和吴文治的《驳正〈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两篇文章,围绕柳宗元的岳父是谁,何时成婚,有无子女等问题,周文主柳氏岳父为杨凝,吴文仍主传统之说,认为柳氏之岳父是杨凭.1994年李浩在《西北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一文,支持吴文观点,并指出柳宗元之妻杨氏卒后,柳宗元在长安与和娘之母同居,贬柳州后,又与“士人女”同居生周六(柳告)、周七、殷贤等姐弟,一生无再婚之事,“周六于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1985年周寅宾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与佛教律宗学人有较为广泛地接触,也留下大量有关律学的材料。他提出“律为大乘”命题,强调戒律在整个佛法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又大力宣扬戒律“仪范后学”之实践功能,还论证了佛教之“律”与儒家之“礼”的相通相合性。柳宗元律学观的意义在于,扭转当时僧众以修“大乘”为名“小律而去经”的局面,从而规范佛教、统合儒释,使其更好地担当起“佐世”之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6.
海源阁藏书经过杨氏四代人的搜集积累,形成了自己的藏书特色。杨氏藏书遵循的是“海源”思想,藏书之“源”,表现在版本上即是崇尚旧刻;内容上重正“经”正“史”。藏书之“海”,则是在追古的同时,又广泛搜罗其他版本,即使明清版本、海外版本亦尽行收藏;就内容而言则又不惟正“经”正“史”,对这之外的其他经史著作以及蓄藏极富的子集作品也极尽囊括。因为治学溯源,决定了杨氏藏书之精;又因治学求博,决定了杨氏藏书之广。杨氏藏书既以质取胜,又以量取胜。“精”和“博”是其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亡妻宏农杨氏志》中有言"髻稚好言,始于善谑"。关于此句话的描述对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吴文治先生认为是柳宗元,李浩先生认为是柳宗元的妻子杨氏。通过对文本的重新解读及相关推理论证,笔者认为李浩先生的看法是对文本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柳宗元对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介绍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哲学主张,在明确这一主张的落脚点在于天不能干预人事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探讨了种种社会历史现象,以人具有自然之性和天命之性,自然之性的“人欲”形成“生人之意”,天命之性的“明”与“志”产生有道德的人,二者共同支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论证了柳宗元对于社会历史演变的看法,即他的关于“势”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是杰出的古文运动倡导者,更是唐代辞赋大家,其于贬谪时期所创作的十篇骚体文极具特色,本文即是以这十篇骚体文为研究对象,先探讨柳宗元政治上的遭遇以作为深入骚体文内容的基石,继而深入地耙梳与探讨文体流变的现象,以呈现柳宗元发扬屈骚融铸而成骚体文的讽谕与教化精神。柳宗元骚体文的写作方法借物讽刺、借事讽刺;其骚体文的艺术特色与蕴涵的思想包括:命题之善;篇篇有警语;以散文作序,骚为正文;精于描写,形象生动鲜明;讽刺隐微,深寓教化。从十篇骚体文的内涵、作法、艺术特色、蕴涵的思想及其对後世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藉以了解柳宗元骚体文的创发之功;其“穷形尽相”、“结合散韵”、“善用隐喻”的书写风格,不仅体现了“导扬讽谕”的文学观也在辞赋史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一生凡两娶:贞元十二年在长安与杨氏结婚为第一次,元和六年在永州与吕氏结婚为第二次。杨氏无子;吕氏生双胞二女及周六兄弟。柳宗元的第二次结婚,具有明显而又强烈的继嗣意识。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20岁中进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和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时称“永贞革新”。他们打击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最终遭到反对而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永州……  相似文献   

12.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源阁藏书精品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晚清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以藏书宏富而驰名中外。在海源阁藏书中,杨氏视宋版“四经四史”为镇阁之宝,别辟书室以珍藏,额其室名为“四经四史之斋”。本文对海源阁所藏“四经四史”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言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种树人,不一定是杰作频出的园艺师.因为他懂得——生命会在自己的大剪刀下失去原本意义。郭橐驼种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其原因在于他能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诗人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道理。同样,学生是树.教育可以借鉴种树的经验——“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相似文献   

15.
宋人对于韩柳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北宋前期,宗韩甚于宗柳,北宋中后期,重新发掘柳的价值,至于两宋之际始提出韩柳并重,南宋孝宗以后尊韩、崇柳,因不同的学术立场,各有所尚。这一变化,与其说反映了宋人对柳宗元接受的不同态度,毋宁说是反映了两宋学术史前后相沿的一个命题:文章之儒与道学之儒此消彼长中的多元学术世界。 尽管“韩柳”并称,晚唐杜牧已然,宋初柳开以“肩愈”、“绍先”自任,王禹偁《赠朱严》一诗“韩柳文章李杜诗”句亦并称韩柳,实际上这些文士对于柳宗元的重视往往具有特殊的家世、政治背景。在性理之学为特征的新儒学兴起之前,韩愈作为道统的提出者和托命人,无疑具有更高的地位。古文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以文学手段的思想突进运动,其关注的根本点在于价值的重建。不论是思想的纯净程度上,还是政治实践的实际效果上,韩愈对儒学复兴的贡献,似乎都远高于柳宗元。这一点在韩柳的接受史上,无论如何都很难被忽略,同样以古文接续道统、复兴儒学、排斥异端的北宋前期文章之儒,自然对韩愈心有戚戚焉。仅以《新唐书·韩愈传》、《柳宗元传》为例,即可见一斑。虽然《新唐书·柳宗元传》的篇幅数倍于《旧唐书》,但主要是新增了4篇选文,真正的传记文字与旧书并无明显变化。而《新唐书·韩愈传》不仅增加了选文和事迹,还大量新增了传文及史臣“赞曰”的史家议论文字,凸显了韩愈对于“圣道不断如带”的巨大贡献和深探儒家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成就。时人对韩柳的价值认定之高下,已判然两分。  相似文献   

16.
杨树达文字训诂商榷(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达辞世以来的半个世纪,文字训诂之学取得长足进展;以今日之成果检讨杨氏文字训诂,既有千虑之失,也有其时代局限。今就杨氏训释之“爱”等六字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晚唐五代的寂寞之后,在北宋立国之初,柳宗元的散文首先迎来了接受史上的第一个春天,然而他的诗歌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梅尧臣才被发现和接受。梅尧臣对于柳诗传播接受的开创性在于:初步改变了对柳宗元的接受态度;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充分肯定了柳诗的艺术价值并对其加以学习和效仿。两人相同的身世遭遇和永不放弃的仕途精神是产生接受的个人原因,“平淡”的审美情趣是对柳诗接受的时代大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中吸取营养。柳宗元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善种树,人问之其理,回答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怎样能“致性”,能使树长得好呢?柳宗元认为应“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假养…  相似文献   

20.
贺瑜倩丝 《文教资料》2020,(5):14-15,33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许多作品都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佛家的借鉴不仅在于思想上的“统合儒释”,面对佛经中的题材和意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本文首先分析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形成,其次针对《三戒》的文本,着重分析柳宗元是如何通过借鉴佛经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