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南方日报》2021 年 11 月 4 日 A04 版报道: 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近日,一张"原平市第一小学11类学生情况统计"表格引争议,据悉统计表将学生详细划分为"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多类.目前,当地教科局已责成涉事学校纠正错误做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解释工作,同时启动了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关于"有无必要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争论近来频频受关注,多地教育部门也明确解释了事出缘由:或系心理健康服务调查需要,或属中小学学籍信息系统填报惯例.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各地通常将含有"家长工作单位及职务"等敏感内容的项目设为选填项,且表格一般交由专人、专室管理,不向任课教师公布.北京市教委更进一步表示"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在收集程序日益规范、共识渐趋达成的背景下,原平市第一小学为何逆向而动,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标准给家长划等级、定贵贱呢?官方调查通报还原事情经过:统计家长身份信息的本意是"摸排需要重点关心、关爱的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儿童",个别班主任错误理解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会议精神致不当表格传播.如此看,引发公众愤怒的"锅"在老师.谁是绘制表格的始作俑者?给家长细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学校各级领导是否尽到了审核职责?官方不妨以更翔实、更细致的权威调查,进一步驱散萦绕于公众头顶的疑云.一张小表格之所以引燃大舆情,概因其触及了社会的诸多敏感神经.首先,等级高低的观念必须摒弃.综观统计表格,家长的身份归类不乏依照财产多寡、权势大小等标准,给人一种"拼爹"既视感.试想,班级群中那些从事基础岗位、所得并非高薪的家长作何感想?其次,教育公平的底线不可僭越.扎眼的"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等文字,以其特有的社会内涵引得部分人驻足仰视.当教育的净土被一些家长耀眼的身份光环所照耀时,又怎能保证极少数别有用心的老师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天资开展教学.我们不否认家庭环境与家长职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但一味强调家长的社会地位、细化家长的职业类别,不免使人萌生因"财"施教、因"身份"育人的无限遐想.须知,教育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学生,而非家长们那些冷冰冰的身份马甲.父母的成就从来都不是定义学校教育的标准,那些不恰当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行为,是时候被叫停了!  相似文献   

2.
"减负"以来,对作业量的多少,老师、家长、学生的看法不一,就像陈老师,一直认为自己是"根据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设计和布置作业的",也遭到了家长投诉.但不管怎样,家长投诉,说明他关注孩子的教育,老师应欣慰.陈老师遇到这样的投诉,我认为可以这样解决: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一位老师拿了一份她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名单给我,上面有家长和学生姓名、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职务及其单位职务。仔细看了这份名单,有两个特点,家长委员会的“领导”有三分之二是官员,且都是副处级以上官员,另外三分之一全是老板.  相似文献   

4.
现在许多老师动不动就随便"传唤"家长到学校,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动不动就叫家长.诚然,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确有请家长的必要,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但是,请家长到学校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呢?我认为,教师随便"传唤"家长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5.
为给家庭教育处于困惑的父母提供一对一的服务,1月18日,深受家长欢迎的罗琴女士在成都市金牛区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了"罗琴工作室"。罗老师说:"工作室将以'代理家长'角色, 淡化'职业'外表,跟孩子建立融洽关系,它既区别于一般老师又区别于心理医生。"她认为,孩子出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父母对其从小的人格培  相似文献   

6.
据《新京报》报道,四川省芦山县"4·20"7.0级地震发生后,全国不少地方的学校都组织学生捐款奉献爱心。4月23日,在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了"如果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  相似文献   

7.
半山 《甘肃教育》2014,(10):14-15
正"解题神器"以解答中小学各科习题为产品手段,使其用户在很短时间内达数十万,可谓影响巨大。对于"解题神器",老师、家长和学生反应不一,有老师认为,只要有答案,学生在做题时就会产生依赖感,思路得不到锻炼,使用软件答题其实是抄作业的一种进化。家长也担心"神器"会让孩子养成抄袭的习惯,反对孩子使用这种软件。而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都使用过这些软件。  相似文献   

8.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少学校组织了捐款。但很多家长发现,爱心捐款"变了味儿"。捐款成了"爱心绑架",有老师要求孩子"捐红色的钱";而捐款少,有老师罚学生做3倍作业……(4月26日《大河网》)面对灾难,号召学生向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德,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但是,通过登记、点名谈  相似文献   

9.
一位朋友的孩子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把老师"看破"了,认为老师教学没水平,因此看不起老师,以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为朋友"出谋划策"之余,不禁联想到一些学校每年新学期开学,常有学生家长提出为孩子调换班级的要求,给教学管理造成较大困扰和压力.我想学生和家长要求调换班级可能原因很多,但少数老师教育教学及其他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缺陷,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无疑是这些学生和家长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班主任在帮助家长消除"孩子不听话"的烦恼过程中,要能够以专业的态度研究学生,研究家长,研究和谐亲子关系的建构,并在这个过程中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寻觅契机、合理导行、激励践行,发挥家长特长,提供展示舞台,帮助家长以良好的知识形象、职业形象、励志形象等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帮助家长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崭新形象和教育威信,让孩子产生敬仰感、信任感和崇拜感,为家校教育合力高品质建构提供最积极有效的支撑。从"老师,  相似文献   

11.
怎样开好家长会已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课题。由于持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家长会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通报家长,便于家长采取适当措施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把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及时告知家长,以求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学校教学效果等等。因而,家长会往往是一言堂,校长的讲话可谓放之四海皆准,老师的介绍也是千人一面,家长们也认为家长会不过是例行的探亲会。笔者认为,要开好家长会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切实把学生摆在中心位置,让学生充当家长会的主角,将家长会打造成一个展示学校教育成果的平台。笔者谈谈这样做的几点认识和理由: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28)
前不久,在成都市太平小学,一封家长写给老师的表扬信,却被老师认为是一封举报信,并认为此信是破坏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定时炸弹"。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材这个"共同的目标",老  相似文献   

13.
<正>"闲书"就是课外书,是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的书,既包括名著经典,也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范围是很广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让学生读"闲书"呢?因为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杂,怕学生接触后耽误了学习,因此,他们不赞成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学生读"闲书"。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期望爱情,每个人的爱情也有各自不同的样子。我认为爱情应该是含蓄、真诚、无功利、美丽的。 但老师和家长均认为中学生恋爱是毒蛇猛兽,是非铲不可的毒瘤,坚信任何学生只要一谈恋爱就会学习下降,从此前途无“亮”,然后就以痛心疾首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只有极少部分老师和家长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很难得,不能要求太高)甚至宽容理解态度对待。能宽容理解学生的才是真正好的老师和家长,并不是因为他们包容和鼓励谈恋爱,而是他们真正懂得学生(子女),懂得如何育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老师和家长的确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至于…  相似文献   

15.
怎样开好家长会已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课题。由于持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家长会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通报家长,便于家长采取适当措施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把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及时告知家长,以求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学校教学效果等等。因而,家长会往往是一言堂,校长的讲话可谓放之四海皆准,老师的介绍也是千人一面,家长们也认为家长会不过是例行的探亲会。笔者认为,要开好家长会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切实把学生摆在中心位置,让学生充当家长会的主角,将家长会打造成一个展示学校教育成果的平台。笔者谈谈这样做的几点认识和理由:  相似文献   

16.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日前在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子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新京报》4月25日)  相似文献   

17.
职业中专生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令家长和老师苦不堪言,利用每节课前的三分钟演讲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失为值得探讨、可长期并有效使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学生眼中的老师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家长和老师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教师这个职业才显得有点儿与众不同,老师们也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有幸福感和权威感的人,小学老师尤其如此。小学生最经典的话是:“这是老师说的!”在小学生眼中,似乎只有听老师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相似文献   

19.
家长常要求孩子"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问题",老师也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要"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事实却往往与家长和老师的期待相违,所以又常听到家长或老师对学生的责备.其实,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都过于抽象,过于笼统:什么状态才算认真?什么状态才算踊跃?这很模糊,而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又往往都集体缺失.  相似文献   

20.
子瑜 《教育文汇》2011,(12):11-11
报载,四川巴中市龙泉外国语学校一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有错别字和语病,老师不仅要求学生重写,写下承诺书,还让家长签字,交2000元保证金。学生和家长这样做了,老师仍说"光签字不行,还得签意见"。家长认为老师是故意刁难,于是双方发生抓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