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本与末     
有一位木匠的弟子,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己。一日,师傅把他带到一棵树前,问:"这棵树的枝头美吗?""当然。枝头开满的花朵是多么鲜艳美丽啊!"弟子说。一阵风吹过,枝头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你听见什么了吗?"师傅又问。"当然听见了,枝头发出的声音多么清脆悦耳啊!"弟子答。  相似文献   

2.
<正>有一位弟子,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己。一日,师傅把他带到一棵树前,问:"这棵树的枝头美吗?""当然,枝头开满的花朵是多么鲜艳美丽啊!"弟子说。一阵风吹过,枝头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你听见什么了吗?"师傅又问。"当然听见了,枝头发出的声音多么清脆悦耳啊!"弟子答。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一问:你们是教育家吗?刘堂江刘堂江:我按采访顺序来介绍三位嘉宾。1990年,我采访魏书生,时任盘锦实验中学校长;1993年,我采访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1999年5月,采访高密一中校长李希贵。3个人都是我的老朋友。现在我问一个敏感的问题。你们三位对自己的教育家身份敢不敢答应?李希贵:我不敢答应。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听着魏老师和冯老师的报告——变老的。尽管"教育家"现在变俗了,但在我内心里定位还是比较高的,我从魏  相似文献   

5.
走过那棵树     
那棵树屹立在路边很久了。当那条路还是泥泞小路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行驶过第一辆机动车时,它仍立在那里;当附近盖起一排排房子时,它还立在那里。第一次走过那棵树,是外公六十大寿时。外公的家就在那棵树附近新盖起的平房里。外公生日那天,爸爸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棵树时,我问:"爸爸,为什么这里只有一棵小树?"爸爸说:"因为它懂得自立自强,所以才能存活下来。你也要像它一样,学会自立,知道吗?"当时只有五岁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支教故事多     
抢人来支教之前,就听说云南有抢亲的风俗。来到云南德钦二中以后,我问校长阿瓦琪是否真有这样的风俗,他说:"我抢过人。"我们还来不及惊讶,他就自豪地谈起了他的"抢人"经历:三年前,正当云南进入"两基"攻坚的关键时刻,上海派来了第四批援滇支教老师,原计划给德钦分5人,其中一中3人,二中2人。由于管理和生活不便等原因,有人提出把5个人分到一个学校,一中当然是首选对象。阿瓦琪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到德钦,在那里等了三天,终于等来了5位支教教师。恰巧德钦一中  相似文献   

9.
柯布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生态危机,他在对西方现代经济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备条件,建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倡导共同体经济的生态模式。柯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曾多次提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民懂得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可能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中国的政体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逐渐形成,他强调生态环境和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从"原始自然"到"人化自然",人在其中扮演了主角,"原始自然"在人的实践下改造为"人化自然"。人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根本来源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态实践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梳理和解读习总书记生态实践观,对于根治中国生态环境的痼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州一中和北京大学相隔千里之遥,却有着彼此相通的教育追求。钱理群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北大精神。"其实,这也是郑州一中所要追寻的"一中精神"。从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一中人始终把"独立、自由"视为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他们认为:在"自由"之上,学生才可能做到"独立",才会逐渐懂得"承担",才有望去进行"创造"。根据高中生不同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郑州一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他认为每一"动在"都旨在达致美,每一"动在"都是关系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互在"。每一"动在"都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为己的存在,同时也存在着为他或她或它的价值努力向着美生成。整个宇宙向着美、和谐与完善行进着,迈向美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怀特海的生态美学不仅解放了现代美学,丰富了现代美学的内容,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空间,更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生态课堂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太仓、常熟、张家港三市的第一中学组织的“一中联盟”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中我校徐晓华校长上了一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公开课。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他回归了本真的体育课堂。其次,彰显了生态体育的魅力,做到了四个“抓住”,最后,体现了平衡、协和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采访手记: 在峨眉一中那棵六百多年的古榕树下,见到了陈仲军。这个穿着校服的朴实男生有一些腼腆,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语气一直轻而低沉,时不时抬眼看一下头顶如云铺开的树冠。从一个择校生到成绩优异的学生,他跨越了生活设置的道道障碍,懂得了坚忍、勤奋,更重要的是体会到爱是一种责任,并勇敢地承担。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他继承并发展了印度的传统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在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生态主义传统。细读泰戈尔的诗歌,我们发现这些诗歌突出了整体和谐的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的自然观以及人的精神和谐。这些思想正是生态批评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由于泰戈尔对生态自然的深刻认识,在诗歌中表达的一些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批评家们"不谋而合",从而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泰戈尔的诗歌,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8.
采访手记: 在峨眉一中那棵六百多年的古榕树下,见到了陈仲军.这个穿着校服的朴实男生有一些腼腆,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语气一直轻而低沉,时不时抬眼看一下头顶如云铺开的树冠.从一个择校生到成绩优异的学生,他跨越了生活设置的道道障碍,懂得了坚忍、勤奋,更重要的是体会到爱是一种责任,并勇敢地承担.  相似文献   

19.
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命与时代诉求。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实践性与本土性等特征。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