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这么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其实,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意思  相似文献   

2.
陈志平 《中学文科》2005,(11):72-72
《三峡》一文,有这样两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1)中“亭午”和“夜分”是两个不能并存的时间概念;“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讲意思是不通的:“如果不是正午或夜午,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这个句子应分开来讲:“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半不见月。”可翻译为:“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这样理解意思才正确。  相似文献   

3.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动静相生,摇曳多姿,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不愧是散文里的精品。但笔者认为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有的地方经不住推敲。“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的意思是“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这一句有力地表现了三峡山高天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所谓合叙,即前面提出两个或更多的词或短语(本文在其下用“·”“-”标出),后面以对应的词或短语相承搭配(本文在其下亦对应用“·”“-”标出)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平行结构关系。比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即“亭午见曦,夜分见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即“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糜鹿”。 合叙这种修辞手法,其构成一般都应遵循对应相承的原则,即要按词序相承,不能颠倒,一错乱便易产生误解。杨树达先生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对合叙有专述,所举句例结…  相似文献   

5.
例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相似文献   

6.
联想阅读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运用交叉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时,由文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三峡两岸大致地形特征:悬崖峭壁,地形险峻。这里可以联想到现  相似文献   

7.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都会涉及到文言修辞问题,理解合文、变文和互文三大修辞格的特点和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义,把握文义,鉴赏评价作品。一、合文“合文”又叫“并提”,指的是在一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联合词组,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合词组的组成成分分别搭配,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平行的语法关系,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使语言简洁,句子紧凑。例如:1.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由后句应知前句的意思为:耳欲极声之好,目欲极色之好。这是两个句子的合文。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理解为:自非(…  相似文献   

9.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海岸夏令时早晨8时30分。 阳光已经照亮了纽约曼哈顿“金街”上因无数摩天大楼遮天掩日,“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街路。……  相似文献   

10.
一、表早晨的 曙:天亮,破晓。“鸡鸣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晓:天亮。“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夙: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质明:天刚亮时。“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时,与“旦”同。“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曦既驾: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二、表中午的 日中:中午。“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亭午:中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相似文献   

11.
1.……之谓也用法:宾语前置格式解释:说的就是……例句:夫子之谓也2.以故解释:因此,所以例句: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3.是以用法:“以是”的倒装解释:因此,所以例句: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4.自非用法:连词,用于句首,表假设解释:要不是,如果不是例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5.以……为解释:把……当做例句:梅以曲为美(《病梅馆记》)6.且……且解释:又……又例句: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7.虽然用法:起承上转下的作用解释:虽然如此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8.要之解释:总之例句:要之,…  相似文献   

1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相似文献   

13.
有人提出“超句”说,给“超句”下了这样的定义:“超句是用句子、句组、段落等充当句子的构成成分的超级句子。”根据这一定义,“超句”论者把下面这些例子都归入超句:①老田太太说:“咱们的沙栗儿马膘多厚,劲多大!这马算啥呀?真是到哪里也是个扔货。”(周立波《分马》)②今天您写的那首诗又字字真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秋来风雨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攘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我欲问天何聩聩,漫凭热泪哭施罗。(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③总起来说,主语是受事的句子有这样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15.
蒋祖霞 《语文知识》2002,(10):15-16
早读课上,有学生问下面两句中的“云中”是不是一回事: ①“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①句的意思是:云中的信使有谁把丈夫的信捎寄来了呢?月光洒满西楼的时候,才见到排成人字的雁行飞回来。句中“锦书”即锦字书。《晋书》载前秦窦滔妻苏若兰织锦  相似文献   

16.
“对句”即对偶。“对偶”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对句训练可熔语言训练、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章法训练、审美训练等为一炉。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也出现了这一新题型。例(1)从“白玉长堤路”和“镜湖水如月”中任选一句,写出与之构成对偶的句子。(2002年浙江绍兴)例(2)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下联:。(2002年吉林省)怎样做这类题目呢?一、对句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指所对的句子(对句)一定要和题目所出的句子(出句)字数一样,不得多一字或少一字。“内容相关”指所对的句子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7.
“象……”这类句子中的“象”,在下列句中也可换写作“好象”、“好似”、“似”、“如”:①远看长城,它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②当我偷偷地往电影院走去的时候,背后象有个人在指着我说:“说话不算话!”(《我的心事》)例①的“象”是动词,带宾语“一条长龙”;例②是副词,作状治,也可换用“似乎”。“象”,可和“一样”、“一般”“似(shi)  相似文献   

18.
对于《论语》中“必也正名乎”(《子路》)、“必也使无讼平”(《颜渊》)一类句子,不少注译者将“必”仅看成是修饰语,把全句当作单句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论语》中的这类句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必也”是偏句,表示假设条件,后面是正句,表示结果。一从文意看,这类句子都是前有所承,往往表示从反面或另一角度来说明问题,都包含着某种假设条件。试将这些句子逐一分析如下: (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八佾》)  相似文献   

19.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27日《列宁在这里辞世》一文有这样一个句子: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见了,四周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桦林掩映的小路上,只有我们形影孤单的一行四人。句中用“形影孤单”描写一行四人显然不当。“形影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