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以水杨酸甲酯,水合肼和吡啶-4-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吡啶-4-甲醛缩水杨酰腙配体,并合成了Cu(Ⅱ),Ni(Ⅱ),Co(Ⅱ)配合物,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红外结果表明:配体与Cu(Ⅱ)形成配合物和配体与Ni(Ⅱ),Co(Ⅱ)形成配合物的配位形式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显色剂1-(4-硝基苯基)-3-(甲基苯)-三氮烯化合物(NPMT)的合成及其与镉(Ⅱ)的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pH 11.0的Na2B4O7-NaOH的缓冲介质中,该试剂能与镉(Ⅱ)与发生显色反应,形成摩尔比为4∶1的橙黄色配合物,配合物在波长46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2.13×106 L·mol-1·cm-1,镉(Ⅱ)浓度在0.08-0.48μg/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用拟定方法可有效测出不同废水中的镉(Ⅱ).  相似文献   

3.
2-巯基-4,6-二甲基嘧啶与其钴(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2位杂原子取代的2-巯基-4,6-二甲基嘧啶配体及其钴(Ⅱ)固态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DSC差热分析、元素分析,推测出配体和配合物可能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新显色剂 2 -(2 ,3 ,5 -三氮唑偶氮 ) -5 -乙酰氨基苯酚 (TZAAP)与铜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应用 ,建立了测定铜的新方法。在PH 5 .7的HOAc -NaOAc缓冲溶液中 ,该试剂与铜 (Ⅱ )形成 1∶1红色稳定络合物 ,λmax为 5 5 0 .8nm ,铜 (Ⅱ )量在 0~ 1 .6mg·L- 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2 .44×1 0 4 L·mol- 1·cm- 1。其他金属离子共存时 ,不经预分离可直接测定食品及环境水样中的微量铜 (Ⅱ ) ,操作简便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基于配住作用以及配体之间的多种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垛作用等),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经自组装形成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金属-有机超分子配合物。简单地介绍了配住化学和金属-有机超分子框架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概述了类立方拓扑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成功地实现了对酸敏感的(E)-2-(1,3-二硫戊环-2-亚基)-3-羰基-5-芳基4-戊烯酸1与脂肪醇的酯化反应,以较好的产率生成相应的酯3.  相似文献   

7.
以2-(2-氯乙基)-5-氯-6-苯基-3(2H)-哒嗪酮、卤代烃和硫脲为原料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9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2-烃硫基乙基)-6-苯基-5-氯-3(2H)-哒嗪酮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经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茂铁衍生物与金属离子作用,生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配合物.本文采用了二茂铁间苯甲酸为配体,以二苄三氮唑为辅助配体,与金属CO(Ⅱ)离子形成了五配位的双核配合物[C0(btx)(η^2-FcCOC2H4COO)(FcCOC2H4COO)]2.(CH3OH).(H2O)2[btx=对二(1,2,4-三氮唑甲基)苯],并分别用红外、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以3-吡啶甲酸为原料,经过Curtius重排反应制得3-吡啶异氰酸酯,再进一步与5-氨基.1,2,3,4-四氮唑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1-(吡啶-3-基)-3-(1,2,3,4.四唑-5-基)脲。对产物进行了元素分析,以红外、核磁和紫外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了传统的溶液法合成了吡啶-4-甲醛缩氨基硫脲席夫碱(L)的Cu(Ⅱ),Ni(Ⅱ),Zn(Ⅱ)配合物,并对配合物及配体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配体L均能与过渡金属离子cu(Ⅱ),Ni(Ⅱ),Zn(Ⅱ)配位形成配合物,但配体采取了不同的配住方式.  相似文献   

11.
[Co(bpdc)(H_2O)_2]_n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个新的Co2+配合物[Co(bpdc)(H2O)2]n(bpdc=2,2’-bipyridyl-3,3’-dicarboxylato),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676(3),b=8.070(2),c=13.028(4),α=γ=90°,β=100.303(3)°;Z=4,D=1.854mg/m3,V=1207.8(6)3;[I>2σ(I)].该配合物为八面体结构,通过Co2+和一个配体bpdc的两个吡啶N原子、另外一个配体bpdc的两个不同羧基的O原子和两个配位水分子的O原子所构成.bpdc作为桥连配体,连接着两个中心Co2+,构成一维无线链,进而通过氢键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5-叔丁基-1,3-间苯二甲酸、1,3-双吡啶丙烷与醋酸镍以1∶1∶1的摩尔比在纯水溶剂中反应合成了镍的配合物{[Ni2(L)2(1,3-dpp)2(H2O)]·H2L}n(H2L=5-tert-butylisophthalic acid,1,3-dpp=1,3-di(4-pyridyl)propane).通过红外以及X-衍射分析,确认了其化学结构.Mr=1112.02,晶体属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a=35.166(4),b=20.051(2),c=17.115(2),β=95.003(2)°,V=12022(3)3,Z=8,Dc=1.229mg/m3,最终偏差因子R1=0.0720,wR2=0.1901[I>2σ(I)].  相似文献   

13.
文章合成了4-甲氧基-3-磺酸基苯基三氮烯试剂,研究了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与镉(Ⅱ)的灵敏显色反应。在Triton X-100的存在下,于pH=9.5~11.6的硼砂-氢氧化钠的缓冲溶液中,显色剂与镉(Ⅱ)形成2∶1的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56×104L.mol-1.cm-1,镉含量在0~10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制的流通池,提出了流动注射分析与光散射光谱法联用的测定技术;探讨了铜的流动注射和光散射光谱测定工作条件,铜的线性范围为0~400μg/mL,检出限为3.266μg/mL,测定频率为48次/h;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所需的化学试剂少.  相似文献   

15.
研究110树脂对铅的吸附行为,考查介质pH、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测得在HAc—NaAc体系中pH=5.73时吸附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681.75mg.g-1;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39×10-5s-1;表观吸附活化能Ea=17.52kJ.mol-1;吸附服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热力学参数ΔH=43.31kJ.mol-1,ΔG=-15.24 kJ.mol-1,ΔS=0.196kJ.mol-1.K-1;HCl和CdCl2使树脂的吸附量减少,而MgCl2和NaCl对吸附量基本没影响;并对负载树脂解吸进行探讨,用红外光谱方法讨论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6.
偶氮染料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的难降解废水,其处理方法已引起广泛关注。用Fenton氧化法研究了五种偶氮染料(橙黄Ⅱ、橙黄Ⅳ、铬黑T、皂黄和酸性铬兰K)的降解脱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偶氮染料均有显著的降解。当偶氮染料浓度为200ppm、H2O2(30%)的用量为0.2ml、Fe SO4·7H2O用量为83.4mg,反应1小时后,橙黄Ⅱ和铬黑T在p H=10时的脱色降解率高达94.55%和88.19%;橙黄Ⅳ和酸性铬兰K在p H=12时降解脱色率是最高的,达到了98.74%和96.97%;而皂黄则在p H=2时的降解脱色率最好,高达97.36%,是一个降解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有效方法。根据偶氮染料降解后的UV-Vis图谱,简单探讨了氧化过程中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新型荧光试剂2-(11H-苯[a]咔唑)乙基氯甲酸酯(BCEC-Cl)为柱前衍生试剂,采用非水毛细管电泳技术对衍生二肽进行分离.以甲醇和乙腈为溶剂,乙酸-乙酸铵为缓冲体系,采用279nm二极管阵列检测.在甲醇与乙腈体积比为7:3、乙酸铵浓度为50mmol·L^-1、乙酸浓度为0.8mol·L^-1、柱温为25℃、分离电压为28kV的条件下,实现了12种二肽衍生物的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18.
以中乐油2号和蓉油11号油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渍害胁迫及恢复进程中油菜幼苗叶片光系统Ⅱ(PSⅡ)光化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渍害胁迫的加剧,两品种油菜叶片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不断上升,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不断下降,说明随着渍害胁迫的加剧,PSⅡ部分反应中心受到破坏,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能转换效率下降,发生明显光抑制;从第13d起进行恢复处理,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对照水平.可见,当渍害胁迫超出了油菜机体自我调节的阈值时,油菜叶片的部分光合机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用卡拉胶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Gc)表面,制备了MB-卡拉胶膜修饰电极.包埋在卡拉胶中的Mb可以与电极发生直接电子传递.Mb-卡拉胶膜修饰电极在水/有机混合溶液中,表现出准可逆的直接电化学过程.式电势(E^0’=-0.407V)表明该电化学响应是Mb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在一定范围内,溶液pH增加,Mb氧化还原式电势负移,且呈线性关系,说明Mb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扫描电镜显微研究表明,卡拉胶水凝胶与肌红蛋白之间有较强的作用,紫外光谱表明.血红素周围的微环境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