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早明 《教育导刊》2001,(15):22-24
白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来,教育平等就一直成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早期笛卡尔提出的“智力平等说”与洛克的“白板说”都指出:人的心智是平等的,因为人心是一块白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从本质上讲,人的最初状态是相同的。爱尔维修综合了笛卡尔和洛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智力平等的观点,从而为论证教育平等的普遍可能性提供了依据…。赫尔巴特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指出:人人都具有可塑性,因而人人都有能力而且应当接受多方面教育。因为多方面性是没有性别、没有等级、没有时代差别的,它具有灵活性与普遍存在的可接受性,适合男女老少,任意地存在于贵族和平民身上。但是,把教育平等作为现实社会追求的目标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提出自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来,教育平等就一直成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早期笛卡尔提出的“智力平等说”与洛克的“白板说”都指出:人的心智是平等的,因为人心是一块白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从本质上讲,人的最初状态是相同的。爱尔维修综合了笛卡尔和洛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智力平等的观点,从而为论证教育平等的普遍可能性提供了依据〔1〕。赫尔巴特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指出:人人都具有可塑性,因而人人都有能力而且应当接受多方面教育。因为多方面性是没有性别、没有等级、没有时代差别的,它具有灵活性与…  相似文献   

3.
一、“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提出   自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来,教育平等就一直成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早期笛卡尔提出的“智力平等说“与洛克的“白板说“都指出:人的心智是平等的,因为人心是一块白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  相似文献   

4.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5.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与语文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教育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浩大工程。   然而,语文教育,百年沉疴,现状堪忧,令人反思。第一,把学生当做一块“白板”。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中国的教育界则盛行“白纸说”,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于是,教师们任由自己的意志,把许许多多东西无论学生是否需要,都强加到学生身上,是谓“承载”──承载知识,承载责任,承载人们想到的一切。且不说这词本身被动的含义,仅这深重的内涵,学生能承载得了吗 ?非压垮不可。第二,把学生视为一种容器。容器是用来装…  相似文献   

7.
杜友 《教育探索》2005,1(3):46-47
一、教育万能论产生的哲学及政治基础。1.智力平等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智力无差别。爱尔维修说:“机体构造与气质对人们的感情和性格影响不大。”^(1)(P155)欧说:“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可能是由他自己形成的。”^(1)(P229)在洛克的“白板说”的基础上.爱尔维修和欧都阐述了他们的智力平等观点。现在来看智力平等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论证其偏颇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漫话"中的智慧--读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简介: 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 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在哲学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从经验中来.由此出发,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洛克使教育进一步摆脱了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发展为世俗的、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现实主义新教育.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已不再有夸美纽斯"来世说"的痕迹,提出了完完全全世俗化的教育目的,即著名的"绅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符合当时英国社会需要的绅士.他的学科设置也极力推崇现代科学和世俗道德,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的古典主义倾向.洛克的教育思想在<人类理解论>和<工作学校草案>中有一定的阐述,但他对教育的见解主要还是在<教育漫话>中有更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9.
郭冰 《中国教师》2011,(13):78-80
<正>洛克反对机械的、经院式的教育方式,其教育思想以世俗化、功利化为目的。他反对"天赋观念",坚持"白板论",但同时他又注重从内心养成,可以说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1]《教育漫话》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并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给与中国思想文化以深刻长久的影响。儒家把个体人生同社会群体的进步及整个自然的正常演化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先秦儒家在时“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时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的信仰追求。科技发展与伦理滞后的现实,要求现代人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儒学正好可以作为此时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儒家伦理是世俗伦理,它与世俗的结合或者它的世俗化进程有着合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自身特点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由政治、教育、民间信仰等共同组成的。传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不是儒家理想的实现,这其中有着儒家伦理思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包含着对自身否定的因素。传统儒家伦理世俗化对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教育万能观”的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万能论”是中外教育史上存在的夸大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一种思潮。它或者表现为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洛克的“白板说”,爱尔维修的“环境决定论”;它或者又表现为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国家兴旺所起的作用,如蔡元培的“教育救国论”。而本文所归纳的在我国现阶段及教育认识上出现的所谓“教育万能”现象则不仅有着历史共同的意蕴,又有着自己时代的特定内涵。一是指夸大教育对社会和个人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的法国在建立世俗国家的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和抽象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挑战.本文从法国道德世俗化的角度,考察了涂尔干在力图克服这两个危机根源的同时,如何践行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并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本文认为,涂尔干借助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为法兰西人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并培育出一种道德的个人主义,为化解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理想,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教育公平是个人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是我国教育改革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新一轮的洛克研究热潮,主要集中于洛克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洛克流亡荷兰期间,出版了其生前唯一一本以“教育”一词命名的著作——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到目前为止,此书仍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汉语译名.这实际透露出洛克的教育论说此前在教育学界并未得到真正符合其本义的透彻理解.经梳理与分析后认为: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其实尤为洛克本人所重视!它与《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一同构成了洛克学说的整体核心部分.从洛克政治哲学的整体设计高度上看待他的家庭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以往研究未能充分关注到的.  相似文献   

17.
俄国教育在彼得大帝(1682—1725年)统治时期开始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在国家需求的导向和北方战争需要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教育世俗化的变革: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学校的管辖者,世俗知识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会学校也开始世俗化。俄国教育世俗化,作为现代教育起步阶段的影响有进步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万能论是西方教育史上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它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影响的教育主张。本文试对教育万能论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作一简评。一、教育万能论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万能论形成于西欧封建社会末,资本主义崛起的时期,由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正式提出。对教育万能集大成者则是19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在其论者《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万能”的观点。爱尔维修接受了其老师洛克的“白板说”和  相似文献   

19.
边霞 《幼儿教育》2000,(10):8-9
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问题上,历来就有“内发论”与“外铄论”两种观点。内发论者主要持一种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其发展历程是自然早已预先设定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像园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一样。外铄论者则主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洛克的“白板说”就把儿童看作是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在白板上随意描绘,使儿童发展成教育者想要塑造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内发论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实践”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种人对人的、具有道德的或政治性的活动。人类的德性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并获得。作为以“类”而存在的人,国家这一共同体是个体道德实践的内在要求。教育则承载着传承人类历史道德理论经验的责任,分析了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依靠人类的教育经验和文化精华。在实践中探索重塑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体道德行为方式,恢复教育的道德传承和实践功能,从而造就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根本德性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