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探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现状与发展问题。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363名专任工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学校工科教师工程素质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存在差距,不同学历、职称、教龄的工科教师工程素质发展水平、工程实践投入程度及工程素质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影响工科教师工程素质发展,为工科教师确立专业发展导向,创新教育教学培训制度,建立持续性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工程类教师管理制度,是"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促进工科教师工程素质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受制于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TALIS 2018从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探讨“上海初中教师最想发展什么”这一问题。研究发现,上海初中教师普遍对学科教学、21世纪教学技能与多元化教学有着较高需求,对个别化教学需求最为迫切。上海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在教龄、职业选择、学历与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为此,以学科教学发展需求为基础,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回应教师的个别化教学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多元化教学能力;关注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可针对性地支持上海初中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教育》2020,(2):33-37
了解乡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对河北省638名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河北省乡村初中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中等偏上且在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乡村初中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素养在学历方面差异显著,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养在教师年龄、教龄和职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年龄在30岁以下、教龄低于5年以及低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亟需重视。这些结果表明,需要多渠道引导新任年轻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职后培训应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立足点,注重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参与听评课活动的态度如何,不同学校、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对听评课的积极性是否存在差异,有多大的差异。针对上述问题,对福州市部分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5.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切入点,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阵地,也是指导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最主要的团队。文本以某小学数学教研组及1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16学年起持续两年跟踪研究该教研组如何通过"一课比较"的教研形式突破频率低、参与意愿低、评价低的教研活动困境。研究数据表明"一课比较"教研形式以"三提升"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提升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例研究的方法,从科研成果和MPCK水平两方面较为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促进教研组建设成尊重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组织。  相似文献   

6.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和政策方向.基于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参与TALIS项目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考察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教龄、学历等背景因素和专业发展需求对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均有显著影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合作文化.因此,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要着眼于满足教师发展的迫切需要,创设鼓励教师合作实践和专业协作的文化氛围,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7所民办高校的1 677名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水平调查发现: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水平较高;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在性别、身份、年龄、教龄、职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化支持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评价,再次是制度支持。提升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水平,要积极创设文化环境,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信念;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机制;重视社会评价,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民办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前景。本研究抽样调查了上海市45所民办中小学的1459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障碍和专业发展支持三个角度,勾勒出民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数据结果表明,民办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学生评价和21世纪教学技能这三方面的需求程度最高;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感知到的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专业发展障碍与支持皆有显著差异。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应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给予这个阶段教师更多的支持;着重解决5-10年的教教师在学校层面受到的发展阻力,帮助教师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教育部门和民办中小学应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方案,立足于教师实际发展需求给予对口支持,增强教师自觉专业发展的意识,践行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是影响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江西省2217位乡村教师的调查发现,乡村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出身、任教不同课程与年级的乡村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影响乡村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因素主要有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知识储备、教学借鉴、科研表现和教学压力。为了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应加强教研活动,讲求教研实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益;重视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素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来自江苏省13个地级市269名高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验证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自主反思与发展是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5个重要因素。教龄介于6—10年和处于城郊区域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历、教龄、学校区域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要重视教龄4—10年未能获得教育硕士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城郊高中和乡镇高中教龄6—10年的教师以及城区教龄11—15年的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他们的反思与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数学教师的研究生层次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活动前——积极准备、活动中——勤于参与、活动后——善于消化三个方面,就教师如何参与教研活动,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获得自我提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简称ICT能力)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要素。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开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简称TALIS)呈现了教师在理解、准备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三方面的表现。基于TALIS 2018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呈现了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现及影响因素,以寻求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可行策略。研究发现,与国际数据相比,上海教师理解和准备信息技术能力表现良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不同性别和学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显著差异,教龄越高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越强;在已有的专业发展活动中,相比阅读专业发展文献、课程研讨会、线上培训和教育专家论坛等活动,正式的资格证书或学位培训、参观考察以及加入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小组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正向影响更大。本研究建议应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导向、促进多元主体的参与、构建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路径及重视经验型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160名不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为对象,探讨教龄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教龄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教龄段的幼儿园教师其专业发展在工作状态、发展水平、发展意向、知识需求、发展途径五方面均存在差异,10年教龄段的幼儿园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应根据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的不同需求和能动作用建立分层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明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采用问卷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调查对象个体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内在动力、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需求4个维度17个考察点对襄阳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关调查。发现本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愿望迫切,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大,希望得到提升;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域幼儿园的教师在知识需求的内容和培训形式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特点和差异,文章提出了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与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北京市5255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与现状特点。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因素,即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自主反思与发展意识,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结构;(2)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11-15年教龄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最高。(3)不同教龄、城郊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出差异性。更新与提升郊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应是北京市教师教育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6.
与“初任教师”相比,稳定成长期的教师表现出了在专业发展需求上的差异,这种需求差异随着教龄的增加而增加。在稳定成长期,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激励教师,并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之自觉地朝着发展目标前进。稳定成长期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11228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实证调研,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参与不同类型数学文化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数学文化课题研讨活动、数学文化节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分维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比于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参加数学文化课题研讨和数学文化节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中的讲课大赛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数学文化课题研讨活动中的数学文化经验交流比论文征文比赛和小课题研究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数学文化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学校位置、教师任教年级、性别、教龄和学历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了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为更好地开展数学文化活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对发展乡村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专业发展活动为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如何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在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水平成为了破解当前乡村教育瓶颈问题的关键。研究以贵州省某脱贫摘帽县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了解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观及其参与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的情况。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外因互动整合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影响着乡村教师在成就感、规划感和归属感三个层面的专业发展观,进而影响其在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水平。为了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研究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从以情养志、以评促改和以群励学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法学教育教师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年龄、教龄、职称、学历、教育背景等方面密切相关,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变化曲线随着教龄等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变化,如与学历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具有留学背景的女性法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低,中青年女性法学教师是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群体。为此,应建立健全女性法学教师参与院校决策的制度支持系统,在评价的量化标准中体现对女性法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从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及职业行为倾向四个构成因子及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五个背景因素考察了湖南长沙城区初中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初中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不同年龄、职称及教龄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从各维度看,所调查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最高,角色价值观水平最低,其中,不同职称、教龄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及教龄教师的角色价值观差异显著,不同职称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差异显著,各背景因素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