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天桥市场提起"数来宝"的曹麻子,没有人不知道. 曹麻子是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因脸上有麻坑,故艺名曹麻子.他从民国元年(1912年)就来到北京,在天桥东边川堂院的小店居住,这一住就没出过小店,直到上世纪30年代因病回乡.  相似文献   

2.
1969年4月,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去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下放锻炼,历时近四年。其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时为教育部副部长)仍留在北京,住东四八条一个四合院里,家里除了叶至善去干校外,叶老还有几个孙子和孙女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八年的洪灾中,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洪水中救出两个小女孩。小孩的母亲和另外两个弟弟和妹妹却不幸遇难。孩子的父亲没有在家保护他们,也没在抗洪战线,而是在省城『打工挣钱』。当政府把解放军救下的孩子交给这位父亲时,他却说:『我没能力养活她们!交给国家吧!』在新闻界炒作下,孩子被北京一个学校免费接收了下来,并且要吃穿住包到十八岁。  相似文献   

4.
北京太偏远     
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清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攀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相似文献   

5.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当我们面对同一条江的时候,能否站在整个流域系统的高度,还来认识水的问题7[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毕竟人往高处走是铁律,之前北京也采取了严厉的控制人口的措施,但没有控制住就是明证。想要控制住北京的人口,必须遵循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式。不从治本上解决北京人口规模问题,而是靠行政力量来控制人口,不会有太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北漂"改变了沈从文的一生。刚到北京时,沈从文除了想看看大千世界的热情和"读好书救救国家"的信仰外一无所有。他到处蹭吃蹭住蹭课,有段时间住在储煤间改造成的"窄而霉小斋"里,每天只能吃馒头咸菜甚至"三天两天不吃东西",不得不经常去一些学校阅览室取暖。比穷困潦倒的生活更可怕的是,沈从文找不到工作,也考不上大学,投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走投无路之下,沈从文给一些作家写信求助,他的"北漂"之路因遇上  相似文献   

8.
“我们记者,不是达官贵人,下去采访,最好给住‘鸽子笼’。”“谁不让你住啦?”“‘鸽子笼’在哪里?没有人给盖。”……  相似文献   

9.
王忱忱 《大观周刊》2012,(11):21-21
“hold住”是2011年开始流行的网络词语,后逐渐流行于各大报刊、杂志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探讨流行语“hold住”的来源、意义、结构特点及使用和流行的原因,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准确使用流行语"“hold住”。  相似文献   

10.
北青 《航空档案》2004,(11):76-77
1913年至1915年,蔡锷困居北京的那段日子里,所住的地方在如今的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所普通的宅院中。经近百年变迁,现在是普通民宅。院内的建筑已多有变动,但基本还保持着原先的格局,前后院之间的过门似乎仍是当年的模样。院内尚有数株老槐,瘿节累累,给人以历经沧桑之感。  相似文献   

11.
笔者年近八十,欲书以幼时记事起至今的北京关于住、行等事.所记之事,来源于生活,都是没掺假、没兑水的老北京人史话,其实就是一个字:真!一、说住先说住.北京解放前,最穷的穷人在哪儿居住?我亲眼考察,是在南城的“伙房子”里住.“伙房子”即小店,我节节、奶奶就是开小店的,我十一二岁时,给“伙房子”写过“旅客登记簿”.  相似文献   

12.
2015年5月11日,由自治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印的《一米的距离》《洒满诗行的村庄》《铿锵的脚步》《大地的回声》4本"访惠聚"活动系列图书,正式出版发行。首批2万套图书将免费发放到各地(州、市)基层图书室、各住村工作组(队)和自治区各厅局机关及中央驻疆单位。这4本图书收录了第一批住村工作组成员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与各族群众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包括住村故事、住村  相似文献   

13.
著名老报人赵超构(林放),生前在上海市溧阳路石库门整整住了45年。他说,办报纸要时时听老百姓的声音,住大杂院,可以天天同群众见见面、说说话,多好!住高楼大厦听不见群众的呼声怎么行?所以,他称《未晚谈》文章的创作之“根”是植于寻常百姓之中的,无非是“把里弄里的闲话搬出来说说”。这几年走红大江南北的小品作家何庆魁,仅上过7年学,40岁时还在东北白天打渔、种地,晚上写作,户口至今还在乡下。他认为,与农民的感情之“根”不能往回拔,离开村子,当专业作家,艺术之根也就快枯竭了;经常回去看看,其实是在给自己的“根”浇浇水。赵超构的创作之“根”,深深地扎在石库门大杂院的市民之中。因此,他的创作之树根深叶茂,树壮果稠。  相似文献   

14.
笔者年近八十,欲书以幼时记事起至今的北京关于住、行等事。所记之事,来源于生活,都是没掺假、没兑水的老北京人史话,其实就是一个字:真!一、说住先说住。北京解放前,最穷的穷人在哪儿居住?我亲眼考察,是在南城的"伙房子"里住。"伙房子"即小店,我爷爷、奶奶就是开小店的,我十一二岁时,给"伙房子"写过"旅客登记簿"。"伙房子"全都是进门就上炕,几十人挤在一个肮脏的大炕上,住"伙房子"的人,都是些拉排子车、人力车、轿夫、扛夫、卖豆纸的、换破烂的、讨饭的穷人,  相似文献   

15.
1969年4月,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去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下放锻炼,历时近四年。其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时为教育部副部长)仍留在北京,住东四八条一个四合院里,家里除了叶至善去干校外,叶老还有几个孙子和孙女都分别去东北和西北插队劳动。偌大的一个四合院,只留下叶老、叶至善爱人夏满子和小重孙女三人,还有一位女佣帮助料理家务。时叶老已七十五岁,在没有了自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还要经常乘公共汽车去西单教育部参加学习和运动,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6.
因为没房我曾经被民兵抓进公安局吴新民,男,1955年出生,1981年结婚那时我们家有6口人,40多平米的三间平房,在院子里又搭了个厨房,在当时不算是很差的.我是老二,我哥比我早两年结婚了,住在家里,算上嫂子,家里就是7口人.爸妈住一间,我哥嫂住一间,剩下一间房里,我和弟弟睡一张稍微宽点的床,16岁的小妹妹在一个行军床外侧拉了个帘子.因为房子太挤,我经常不在家住,到单位的单身宿舍和同事挤着住.在我们那个年代,全国大多数单位都规定,职工只有结婚才能分到房子,但多数单位就是职工结了婚也没有房子可分,往往结婚后要排几年队,才能分到一间筒子楼里的房子.  相似文献   

17.
●福建日报去年下半年开展“住村三昼夜”活动,后来发展成“住厂三昼夜”、“住店三昼夜”……受到全国新闻同行注意。《住村见闻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活动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董宏量 《新闻前哨》2008,(11):47-48
我从小在汉正街那狭窄、潮湿的小巷长大,现在如果再让我去住那巷子,我没办法想象,因为早已经习惯了大马路和工业区。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世界》2008,(12):1-1
高血脂、高血压、头晕胸闷、白天犯困、将军肚、脂肪肝,一个个“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症状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得人透不过气。克林顿、叶利钦没扛住:两位超级大国元首,被“三高”逼上手术台。明星大腕没扛住:2007年,演艺界多位名人先后因“三高”爆发心脑血管病离开人世。比你有权、有名、有钱的人都被“三高”压垮了,你还想扛多久?  相似文献   

20.
雪儿 《出版参考》2004,(9):24-24
亚洲首富孙正义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的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四千本书籍,平均一天阅读五本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