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古诗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诗人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沿用,成为某种独特思想情感信息的传达,如斜阳垂柳、萋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  相似文献   

4.
赵海英 《辅导员》2012,(26):22-23
古人讲: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而这情与景的结合,便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明代胡应麟曾云:"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因此,要准确而深刻地领会诗歌的情感、意旨,首选当从诗歌的意象着手。  相似文献   

5.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词中的“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词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词作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词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王惠 《学语文》2013,(6):76-77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解读是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意象的点拨教学,即通过一定的点拨方法,让学生掌握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8.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笔者认为,意象领会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只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动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就失去了依凭,生硬地组织成的静态画  相似文献   

9.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0.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1.
兰臻 《福建教育》2023,(27):48-51
“依象寻情”是古诗教学的突破口,但容易出现三种问题:重视单个意象,忽视群体意象;重视物象品析,忽视情意品析;重视意象的修辞意”,忽视意象的语境意。古诗教学以及古诗鉴赏的旨归在于领悟古诗“立象尽意”的形象思维,提升形象思维品质。为此,教师应重视群体意象的叠加效果想象、情意联想、语境意联想。  相似文献   

12.
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呢?第一,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第二,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第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鉴赏古诗的意境呢?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含蓄.而含蓄的特征之一,便是运用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是情景交融的绝好载体,附带着诗人的双霞任务:一者能睹其景,二者能窥其情.可以说,了解物象,是鉴赏古典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景与物本身并没有情绪,一旦染上了作者的感情,就成了意象。把握住了意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不断提升文学修养。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长  相似文献   

15.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诗人写诗是由“意”到“象”,我们鉴赏时则由“象”到“意”。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 ,新诗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倾泻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和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和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融合 ,即为“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我是你河边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  相似文献   

17.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古诗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在于其情商的提高.诗歌是最重视个体情感的文学样式,而意境的营造就是其核心环节.《诗经》中存在的大量的爱情诗和婚姻诗,便往往通过精心地选择意象来构设意境,传情达意.《氓》的经典性不仅在于其思想性,更在于其比兴手法应用的巧妙与“桑”“水”等意象物的选择上.所以,教学时,教师应紧扣意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