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9,(8):55-64
刑法解释与刑法修改理性的冲突与消解是刑法完善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也是刑法法治理性实现的关键。刑法解释与刑法修改理性的冲突,是在价值理性、对象理性和方法理性这三个不同维度之上产生的。其冲突的形式主要包括抽象式、立法式的刑法解释模式与刑法条文明确性的冲突,刑法解释活化立法具有滞后性与刑法立法预见有限性的冲突,修正刑法立法规定的刑法解释与刑法立法的冲突。刑法解释与刑法修改理性冲突消解的进路,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之下的法益保护原则,适用刑法解释适用优先规则、刑法解释必须用尽规则以及刑法解释权限指示规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二条规定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但是审判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在“处刑较轻”的理解上有两个方面:对于同一种犯罪,新旧刑法规定的主、附加刑互有轻重时应当以主刑轻重为判定依据;新旧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完全相同时,则应当以法定刑适用条件较宽的刑法作为“处刑较轻”的刑法。在对“已生效的判决继续有效”的理解上,对尚未执行或未执行完毕的应当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而对于继续犯、连续犯跨越新旧刑法时域的应当适用新刑法,当旧法对该罪规定的法定刑较轻时,可以采用旧法。如此,从立法原意和实践需要出发,才能准确把握“从旧兼从轻”溯及力原则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澳门地区刑法对受贿犯罪的规定和刑法理论对受贿罪的诠释具有鲜明的欧陆法系的特征,文章从法律规制、立法模式、罪名设置、构成理论、理念价值等方面对其与大陆的相关立法规定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刑法司法解释是指享有解释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刑事实体法的适用过程中,对各级司法机关均应遵照执行的刑事法律规范的内涵和适用范围所作的一种直接阐释,从而揭示刑事法律规范所体现的立法者的意图和要求,保证刑法得到准确的适用。就性质而言,它虽是一种创制规则的活动,但须以不违背刑事法律立法本意为原则。尽管如此,由于刑事司法解释是刑法在实际适用中的具体化,也是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过程中加以引用的重要依据,并为公众所熟知,因而能否全面准确的适用事关行为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刑法司法解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通肇事罪立法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肇事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为了有效制止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的发生,1997年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犯罪立法规定进行了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也为实践中正确认定及处理该类犯罪提供了依据.然而新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以避免理论认识上的分歧,正确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从立法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行刑法典中的一些自相矛盾之处,着眼点在于我国《刑法》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对于其本身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背违,当然刑法的基本原则也需要在司法的实践中得以现实化,但是这必须是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之上的,这个法必须是一个我们可以信赖的,明确的好法。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新刑法环境犯罪立法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规则使各成员国环境立法更趋于国际化,而我国新刑法典颁行在我国入世之前,环境犯罪立法尽管有其科学性和时代性,但也存在与世界通行做法不一和有悖环境刑法原理的情形。我国新刑法典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不足主要是:归责原则上,采用民商法和刑法的一般归责原则,不合理;立法体系上,立法体例、保护内容、犯罪种类、处罚等方面不科学;内容规定上,主体、罪名、处刑的规定都存在矛盾。本文运用环境刑事法律原理,根据WTO基本原则对我国新刑法典环境犯罪立法的不足提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修订后的《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就是理论界所称的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为公民自由与国家刑罚权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它有利于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刑法中的直接体现”[1]。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典化获得了刑事理论界和实务的普遍赞誉,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项刑事立法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原则,对刑事司法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刑法解释是“对刑法的含义给予更准确、更明了的提示和说明。”[2]刑法司法解释作为对刑法规定的一种阐述运动,在司法活动中起着普遍性的刑法规范运用于具体案件的沟通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司法人员必须忠实了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得任意解释刑法;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处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掺入个人的法律意识。立法上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实践中刑法司法解释的盛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刑法理论界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并探究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以期从二者的冲突中寻求能够协调二者关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WTO规则使各成员国环境立法更趋于国际化,而我国新刑法典颁行在我国入世之前,环境犯罪立法尽管有其科学性和时代性,但也存在与世界通行做法不一和有悖环境刑法原理的情形.我国新刑法典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不足主要是归责原则上,采用民商法和刑法的一般归责原则,不合理;立法体系上,立法体例、保护内容、犯罪种类、处罚等方面不科学;内容规定上,主体、罪名、处刑的规定都存在矛盾.本文运用环境刑事法律原理,根据WTO基本原则对我国新刑法典环境犯罪立法的不足提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了强奸罪这一罪名,但是仅仅规定了男性作为强奸罪主体的情形,然而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女性侵害男性性权利的案件。刑法规则的缺失导致了该规定与刑法平等原则的冲突,需要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本文从《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与刑法平等原则的冲突入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法律规避的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主张.本文着重对法律规避无效论进行探讨,并提出质疑,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论"民愤"在量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愤可否作为定罪量刑依据之一的争议,其内在根源在于对民愤与量刑关系认识的理性与情感冲突.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或支持或否定民愤作为量刑依据之一.我们是否可以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在法律术语的承载下,将"民愤"作为量刑的一种酌定情节,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与鉴别民愤,兼顾法与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姜福廷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2):92-94,101
针对《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取消审查批捕阶段的刑事补充侦查的规定和有的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存在违法行使刑事补充侦查职权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就刑事补充侦查这一专门问题作了粗浅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取消审查批捕阶段的刑事补充侦查的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观点和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应如何正确行使刑事补充侦查职权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紧急避险作为法律上的免责事由,顺应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利益选择,世界各国法律都做出了规定。但是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刑法》对紧急避险规定得极为简单,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对紧急避险案件的认定标准不统一。统一案件的认定标准,有助于对案件作出准确地判定。  相似文献   

15.
法、德、日三国的刑事再审程序关键的框架性规定非常类似甚至相同,呈现出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再审程序的一般面貌和共同特征,在我国刑事再审制度改革呼之欲出的现阶段尤其值得对其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死刑的适用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并首次规定对部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限制减刑制度。对于这些新规定的理解与具体适用,司法实务界以及理论界目前存在着一些分歧,包括对于不适用死刑的条件、限制减刑制度的具体使用等。对于这些规定理解使用上的分歧,要从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解释出发,结合相关的刑法基本理论,坚持刑法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刑法及司法解释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在理论上对该行为性质的认定却存在较大分歧,认为因逃逸致人伤亡的案件比较复杂,有些确实应该按故意杀人罪论,刑法及司法解释规定得过于单一。事实上,不仅因逃逸致人伤亡的案件,而且因逃逸致人重伤的案件中,也有部分属于含故意犯罪的情况,正确界定交通肇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界限.是公正适用法律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时所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习称“见知之法”。对“见知之法”的罪名、内涵、制定时间及其历史沿革等,历来持不同看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述,认为“见知之法”是封建吏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中的"情节"一词,用语并不规范,各种情节的概念互有不同。所以,对刑法中的"情节"进行类型化,明确各"情节"之间的关系,提出改进之策,无论对理论提高,还是对立法完善、司法规范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侦查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但作为侦查谋略而被广泛使用的“诱导性侦查”却很难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找到一条明显的界线。而该侦查方法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理论和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我们在对待该问题的视野和判断,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刑事理论中为之找到合适的定位。特别是在人权入宪和刑诉法即将修改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也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