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它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升华与开拓,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措施、方法等,不少老师认为,搞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就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吗?我们不是一直都在探索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这成为体现课改精神、引导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究竟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正确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才能将新课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 《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以各种形式对内蒙西部部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令人失望。“新课程标准”意义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举步维艰、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有两点思考:(一)制约农村中小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最大的瓶颈因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隐性长效目标特点与人们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追求眼前显性短效目标观念之间的矛盾。(二)“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对师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盛兵 《学语文》2007,(5):49-49
一、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形态,它同时兼具课程和教学双重特性。因而它在实际课堂中显示出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教师只有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特点,才能真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深入语文教学体系中,也使得综合性学习这一课题得到了普遍的探讨与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初中语文是对小学语文的巩固和提升,同时给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对识字、认字、阅读以及写作这些方面的一个统一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它既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造与创新,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实践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更能展现语文学科精神,真正实现领略语文广阔博大的目标。因此,这种综合性学习类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提倡更多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课本剧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形式,整合了多种语文要素,并实现了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实践,能够更充分地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纪素芹 《教师》2011,(33):61-61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解决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尝试。那么,教师该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呢?本文从口语交际融入活动、提倡课外阅读、利用地方网络等方法探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力求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伴随课改一路走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文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给传统的语文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十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度广度,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收获都远远超过其他的教学样式.语文综合性学习因此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全新的亮点。但是,无庸讳言,当前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与成绩并存,困惑与实践共生。  相似文献   

9.
江冰 《教育文汇》2013,(13):24-26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思想。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试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阐述由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发的语文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转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口,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在提升学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遇到了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操作性不强,教学评价比较模糊。就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进行论述,主要包括梳理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语文综合性学习"已历经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淡语文化倾向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淡语文化是由"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编制与教师教学等因素造成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反思与评价,以更好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综合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生机,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也不难发现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3.
同桌的他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入和拓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在语文课程的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改革的热点,又是具体实验的难点,它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课内外结合,而且要着重在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面提高,所以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可能要煞费苦心。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我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一张小小的手抄报就可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4.
陈恩梅 《广西教育》2014,(29):20-20
正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语文课程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明确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大语文教育”无法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因此,新课程标准设定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把它当作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产生背景、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在常规教学中给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可创造性使用实验教科书、细化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梯度、合理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沟通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块,即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四大传统语文教学形态“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并列成为五大教学形态。在新教材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单元”,从新课标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是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拓展,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学习空间,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从此它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它的发展并不成熟,语文综合性学习难免走入一定的误区。笔者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性与综合性关系、课程资源开发两个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开展此课程的教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学习目标中含有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有研究的必要。广大一线教师都在孜孜以求,探讨小学语文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理想途径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徐勇 《现代语文》2013,(12):76-77
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它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宽广的空间。然而,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情况却不如人意,很多老师在教学综合性学习课程时只是简单地归纳考点、勾画重点,甚至是一带而过,这与新课标设置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