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问卷”为工具,分别在中国南北5个不同省市取样,经数据分析得出:(1)高效率数学学习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较为突出,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仅显著高于低效组学生,与普通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2)高效率学生擅于运用监视策略、反馈调节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与心境管理策略,而在求助策略上与其他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3)高中生高效率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业水平呈显著正相关.(4)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对数学学业水平有正向直接影响,认知策略则通过影响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对数学学业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就影响效果而言,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均为中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与数学聚合思维的状况并加以比较,提出相关观点和策略,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作者选取了南宁市某示范性高中70名学生进行测试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在高中生数学解题过程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普遍存在,数学发散思维和数学聚合思维受到已有知识、解题方法、能否变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解题思维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高师数学专业二年级学生数学解题中的元认知对解题成绩的影响如下:(1)元认知的认知体验因素对简单题成绩有显著影响和回归效应.(2)元认知的任务知识、策略知识、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评价等因素对难题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情感体验与反思因素有显著回归效应.(3)元认知的情感体验、评价、反思、调控因素对开放题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情感体验与反思、调控因素有显著回归效应.(4)高、低元认知水平组的难题、开放题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修订了<小学数学元认知问卷>,以此考查了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元认知特点,并以分数应用题为问题情境,通过口语报告及观察考查了数学学习困难儿童解题时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1)经过两次修订的问卷确定了自我意象、自我调节、策略使用和动机四个维度;(2)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在问卷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学优儿童.(3)儿童在<小学数学元认知问卷>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与其在数学应用题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行为表现显著相关.(4)在应用题解决问题情境中,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缺乏监控过程和检查结果的元认知技能,能够制定计划,但执行有效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徐李叶 《现代教学》2010,(11):62-62
数学解题思维定势是指解题者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解数学问题的实质决定了解题过程,这也是思维定势不断作用的过程。因此,数学解题思维定势广泛存在于学生的解题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中生数学测试题和心理调查问卷为测试工具,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高中数困女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解题思维障碍的心理分析。结果表明:高中数困女生受心理因素影响,解题思维过程中更容易遇到知识概念障碍,解题思想方法障碍,先入为主,思维定势对数学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和心理惰性,造成解题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学元认知问卷和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以203名高中生为被试对象,测量研究了数学元认知、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中生数学元认知知识水平较高,元认知体验水平略低,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差,数学问题意识淡薄,提问能力较差;数学元认知、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三者显著相关,元认知、学业成就与提问水平和总体提问能力呈正相关,学业成就与提问意识呈负相关;高、中、低元认知组之间以及高、中、低学业成就组之间,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都呈显著差异,其中高元认知组与高学业成就组的提问能力最高。  相似文献   

8.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活动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数学知识结构、数学活动经验内化的结果.数学认知结构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概念知识对解题策略没有直接效应,它只是通过中介变量双基和元认知对解题策略产生间接的效应.双基水平是对解题策略水平影响最大的要素.概念知识通过元认知作用于解题策略的原因为:概念知识的激活可以提高相应任务的元认知策略的激活水平,并通过元认知系统来对解题策略进行调整或监控.  相似文献   

9.
结合一般教学规律,发现能力基础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对于学习缺少自觉性、积极性,针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比较弱,经过分析了解到,学生元认知水平直接关乎于学生的审题、条件与目标互动,对解题思想与方法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必要性,以便在日常教学中,合理利用元认知理论,强化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故此,文章将围绕利用元认知理论提高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男女生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特点与差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解题思维定势是指解题者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同中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过程中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的总体特点是:以技能性定势,知识性定势为主,以策略性定势为辅,具有显著的迁移性,女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定势中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成分相对多于男生,而策略性定势成分则少于男生,在数学教学中,应“精加工”陈述性知识,注重变式训练,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师范大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的基本情况为:(1)大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2)就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总体水平而言,女生比男生好;大三学生明显优于大二、大一学生,大一学生优于大二学生,大二年级是元认知水平发展的转折期.(3)优生、不良生在元认知总体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优生的元认知策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策略的评价、反思、调控水平明显好于不良生.  相似文献   

12.
选取小学2~6年级学生共285人为被试,采用儿童数学焦虑量表(MASC)和小学数学元认知问卷(QPMAM)进行调查,将被试最近两次大型数学测验的平均分作为儿童数学学业成就的效标.探查儿童的数学焦虑,数学元认知和数学学业成就3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业成就存在负向相关.(2)中等、高数学焦虑组儿童数学学业成就显著低于低数学焦虑组,中等、高数学焦虑组儿童数学元认知水平显著低于低数学焦虑组.(3)数学元认知在数学焦虑和数学学业成就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高中生物理解题思维策略的运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策略运用整体水平中等偏上,策略运用水平高低与成绩成正比,年级间差异显著、性别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策略性定势三种,具有概括性、稳定性、流畅性、迁移性等四个特性,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作用即为这四个特性的表现.在解题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  相似文献   

15.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策略性定势三种,具有概括性、稳定性、流畅性、迁移性等四个特性,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作用即为这四个特性的表现.在解题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个体的元认知水平,一直是元认知研究领域的焦点课题.通过控制课堂教学,对“题后反思”法的训练效果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得出:(1)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元认知技能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2)经题后反思的短期培训后,数学学困生在元认知技能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但是与学优生的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汉、藏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总体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上差异显著。汉族中学生的总体元认知和元认知知识水平高于藏族中学生,而在元从知体验水平上则低于藏族中学生;汉、藏男生在总体元认知及其各个堆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女生在元认知知识上盖异显著。汉族女生高于藏族女生;初二年级汉、藏学生在元认知体验上有显著差异,藏族初中生的元认知体验高于汉族初中生;高二年级汉、藏学生在总体元从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上有显著差异。汉族高中生高于藏族高中生。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学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所用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差异进行分析.并针对差异展开因材施教,可以帮助教师落实“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笔者认为,不同水平(好、中、差)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呈现的能力差异大致有如下几类: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数学元认知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较差,很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弱、自学能力差、自卑心理较重等特征比较明显.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影响高职生数学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高职生的元认知水平相对偏低,水平发展不平衡,在元认知的各个要素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高职生数学元认知水平及其各要素与其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元认知知识方面,优、中、差生有显著差异,在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技能时仍存在一定的准备状态,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定势",定势决定了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即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考虑问题.当这种习惯思路和实际问题的解题途径一致时,就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当这种习惯思路与实际问题的解题途径相悖或不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这时就会酿成解题的错误.因此,在课改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更要重视思维定势的处理,才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思维定势,应采取细致的态度,分析情况,慎重地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