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区科普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国家科普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对地区科普能力进行界定,构建了地区科普能力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河北省11个城市的科普能力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为我国掌握各地区科普能力的实际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湖南省29个城市2010年的城市设施水平数据构建城市设施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模型和聚类分析对城市设施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湖南省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与分类比较,发现其在城市设施建设的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实证得到的结论能够为合理评价湖南各城市的设施发展水平提供参考,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国内各地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问题,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意见和三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相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权重。案例表明,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可客观科学评定城市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科技竞争力是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评价科技竞争力有很多方法,本文尝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各地区科技竞争力差距甚大,且在部分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统计资料 ,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来评价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实力 ;在此基础上 ,对各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投资环境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徽省作为中部快速崛起的省份,内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本研究通过建立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内部各地区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地区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较好,尤其是综合得分第一的合肥,科技创新具有比较优势;蚌埠、淮南、淮北、滁州、安庆为第三梯队,淮南、淮北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脆弱,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有一定优势;其他地区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相对较弱,如宿州、六安、亳州、阜阳,这些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缺少基础。文章最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各地区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地方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体现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特菲尔法的原理,选取了评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指标,以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为例,得出各个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趋势的特征,进而提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建议,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各个方面应当协调发展、紧密联系,绝不能顾此失彼,只有把经济设施、社会设施和生态设施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带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创新能力反映一个城市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的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在有关区域创新和城市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新的界定,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地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比较,找出河南省各地市之间在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为各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改进S型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模糊隶属度方法测度了各地区的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凸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霍丽娜 《科技通报》2019,35(11):177-181
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评价准确性差、指标合理度低的缺陷,为此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依据综合评价指标选取规则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进行选择,以此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向量进行计算,以上述得到的结果为依据,根据相对权重向量大小对其进行排序,选取前9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DEA模型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榆林市为例对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显示,相较于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构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极大的提升了评价准确性与指标合理度,充分说明构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备更好的评价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5类24个指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指标体系,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基于可拓评价方法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评价体系,并加以实证分析.通过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目标和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事元和条件事元,采用可拓分析方法,使各系统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条理化,化不相容问题为相容问题,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化提供一条形式化和定量化的思路,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居民消费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会娟  耿涌 《资源科学》2012,34(3):494-50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约7993万t,约为农村居民碳足迹总量1195.55万t的7倍。其中城镇居民碳足迹以隐含碳足迹为主,农村居民碳足迹以直接碳足迹为主。从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构成来看,城镇居民以食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为主,分别为35.2%,14.1%和13.8%;农村居民主要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为主,分别为32.4%,21.9%和12.3%。此外,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碳足迹增加明显。最后针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35个城市人力资本投资与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涛 《科研管理》2005,26(1):60-70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政府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别设计了评价城市竞争力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35个城市竞争力和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关系城市创新发展和培育城市创新动能的重要路径。在运用系统经济学方法对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系统特征与协同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经济学核心概念“资源位”进行了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并从模型构建的关键性维度提出了加强协同的具体路径,即增强协同动力、提高资源位水平、完善城市支撑系统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沈阳市城镇用地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时相TM影像,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象限方位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沈阳市市辖区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建设密度和空间分异等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年~2004年各时间段城镇扩展强度指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城镇用地呈现显著的"圈层式"扩展模式,高速扩展区由中心城区外围4km扩展到6km区域;②中高密度城镇用地增加面积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0~6km区域,且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增幅逐渐变小;低密度城镇用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减幅逐渐变小;③除1992年~1997年外的各时段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和强度指数最大的都是第5象限,1992年~1997年间,城镇扩展面积和扩展强度指数最大的是第6象限,城镇用地扩展总体上呈现由西北-西南方向逐渐向正西-东北方向过渡;④1988年~2004年间,第5象限低密度城镇用地减少的最多,19年间共计37.00km2转化为中高密度城镇用地;其次为第Ⅱ象限,共计减少26.15km2.  相似文献   

17.
结合人工智能理论和公交智能调度技术的要求,分析了公交调度智能化的内涵,用文献分析法初步构建评价指标,再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法定量筛选指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建立了包含智能感知、智能思维、智能行为3个维度,15个测量指标的公交调度技术智能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帮助公交企业衡量当前自身调度技术的智能化水平,为今后智能化升级方向提供指导准则,同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分配公共交通资源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泽  吴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48-5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聚焦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河南省内其他地级城市及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现存在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竞争力较弱、成员城市漯河与开封在河南省排名倒数、城市群整体人才科技教育竞争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依据定量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鉴于湘江流域独特的区域位置及经济地位,且由于江河上游城市的污染产出会影响下游城市的环境表现,结合非期望投入-产出提出改进的RAM-Undesirable模型和Global-Malmquist指数来测算湘江流域城市群河流环境效率。研究发现:(1)湘江流域城市群河流总体环境效率相对稳定且逐步改善,但区域内差异明显;(2)考虑非期望投入可以消除河流流动性及初始水质差异造成的误差,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效率水平;(3)各城市河流的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发展不平衡,存在互补现象,其中技术变化是导致全局Malmquist指数波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