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窥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出现在1990年左右的美国。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学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3.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4.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扩张也不断换血。“新闻民工”、“新闻搬运工”这样自嘲的称呼在记中心照不宣。因为新闻工作独具的挑战性,不少记随着年龄增加,心态也发生变化,“记是吃青春饭的”这样的观点困扰着大家。  相似文献   

6.
胡健 《传媒观察》2006,(5):29-30
近年来,记变得不那么受人尊敬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这样令人汗颜的说法。一些曾经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豪的记,现在也自嘲为“新闻打工仔”、“新闻民工”。而他们的收入也同他们的名声一样,打了不小的折扣。  相似文献   

7.
1955年,由荷兰的三位老摄影记发起,将荷兰国内的新闻摄影展览扩展成为世界性的新闻摄影展览,并成立了“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次年,又将展览改为比赛,简称“荷赛”。“荷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每年均有全球百余个国家,数千位记的数万幅  相似文献   

8.
记不起谁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题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少些“节令性”新闻》。其实节令性新闻少不得,难的是报道如何创新、出彩,如何避兔大同小异,做出新意。在我看来,每一个报社为了搞活、搞好节令性新闻的报道,就是专门成立一个  相似文献   

9.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在一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0.
如今,每天数以万计的新闻通过各种媒体诉诸大众。就是这样,新闻记以及广大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仍有大部分得不到采用。  相似文献   

11.
刘虹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5,(10):54-55
记的素质是指一个记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而记最重要的素质是新闻发现力,即发现新闻的能力。在新闻传播中常常有这样析情形,众多记一同采访,所得却不大一样,有的人捞到了“大活鱼”,有的人只得到“小虾米”,还有的人劳而无获,空手而归。究其原因,无不与记的新闻发现力有关,记新闻发现力的强弱,决定了记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大家都知道有关“新闻五要素”(简称“5个W”)的理论对新闻记所产生的专业影响力。近来,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则对书中首次提出的“新闻5个SO”产生浓厚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新闻媒体在播报新闻、特别是播报突发性事件新闻时,经常出现不交代具体时间的“XXX(书记、市长、领导或记)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到记发稿时……”、“截至记发稿时……”这类语言形式。对这种语言形式,笔有点武断地认为:大为不妥,不该使用。  相似文献   

15.
罗文全 《青年记者》2006,(18):75-76
新闻价值创造新闻影响力,新闻职业让了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本能”:当听到某件事情或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这个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确定有价值之后,才去深入了解和核实事实的真实与否。如何成为发现新闻价值的优秀“选手”,是新闻实践中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6.
威海劳动部门计划组织一个2000人的失业职工培训班,但实际到场的只有200人左右。有的记认为劳动部门搞了个失败的活动,没法写稿子,但有的记转换视角,却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实际上记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并没有像采访之初预想的那样去进行,最终的结果甚至和预期的相反。这时许多记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个新闻没法写了。有的记就此放弃;但有的记却从别人的“没法写”处写起,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好新闻。功夫就差在会不会“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7.
逄金一 《青年记者》2004,(10):56-57
《纽约时报》的记因为剽窃“丑闻”而被迫辞职,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迫辞职。这则不久前的新闻很快便淹没到新闻的海洋中去了。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类新闻的时代,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信息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来的写作实践和宣传思想工作中,我感到不论是记还是通讯员,在采写新闻稿件时,都应当把握好“十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沈祯江 《新闻知识》2005,(12):81-81
如果说“报纸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说“图书馆是昨天的新闻”,或说“图书馆里藏有昨天的新闻”。二既构成了这样的“时空”关系,就有谁为谁服务、谁为谁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一部分记手头老有写不完的稿子,显得很“富有”,而另一部分记却老在埋怨没东西可写,这种差异体现了一种新闻捕捉能力的高低差别,实质上就是新闻敏感强弱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