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嫁恶棍张驴儿,张驴儿想出了一计要毒死窦娥婆婆相逼成亲,结果弄巧成拙却毒死自已的父亲,张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诬陷窦是凶手,妄图再次逼婚.窦娥在公堂上誓死不招,最后为免婆婆受毒打而屈招被斩.  相似文献   

2.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的黑暗,更主要的是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剧本明写窦娥受恶势力的迫害而死于冤狱,暗写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明暗两条线索相交织,更突出了主人公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正>在《祝福》中,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婆婆和大伯可以说是祥林嫂两次不幸的根源,祥林嫂嫁而守寡,婆婆便利用封建礼教授予她的族权,卖掉祥林嫂为自己的儿子娶妻,如果不是婆婆这样做,祥林嫂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安稳地生活下去,而最终却被卖改嫁,自己永远背上了不忠的耻辱,受人鄙视、讥讽。在贺家,祥林嫂遭遇夫死子亡的不幸之后,大伯也是利用封建礼教授予的族权,收回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嫁而再寡的祥林嫂再次生活无着,落入鲁四老爷  相似文献   

4.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月号发表的山东杨炳辉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祥林嫂再嫁时的“出格”反抗》,我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思想;二是认为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是否就等于认为她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全诗375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长诗”。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6.
某小学3名女生因不堪作业的重负相约跳楼。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难辞其咎。当下的教育已然成了“灌输”、“题海”、”分数“、“升学率”的代名词:一考定终身让学生”不愿嫁,嫁不甘”;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无趣、术不精”;目标盲目性让学生“无定位、易犯难”;  相似文献   

7.
《诗经·唐风·山有枢》一诗的题旨。历来被人曲解。从古至今,学者对此诗有两种主要解释:一是劝人及时行乐说;一是讽刺吝惜说。本文采取“以诗证诗”的基本方法,加之以语言文字的考证,一反前人旧说,提出了此诗是一首痛快淋漓的抗婚诗”的新解,并指出抗婚诗是《诗经》中最光彩照人的内容一,它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不羡富贵,反抗强暴,维护妇女人格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8.
哀其不幸的环境因素 (一)封建礼教的压迫 祥林嫂从一开始就成了童养媳制、包办婚姻的牺牲品,而祥林的早逝让她面对的是“嫁面守寡”的不幸,夫权要求她守节,她也忠心于自己的丈夫没有改嫁的意愿,并安心在鲁镇做工,但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坚信“烈女不嫁二夫”是不易的真理,这样的婚姻观是剧作者关汉卿的婚姻观在艺术中的反映。不过,窦娥在思考妇女的命运时,又对这样的“真理”萌生了朦胧的或不自觉的怀疑,这种怀疑被关汉卿极其微妙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从三仙姑的形象塑造看赵树理的男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仙姑的刻画中,赵树理更是集中笔墨突出她变态畸形的心理。首先是对男性的勾引。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由于封建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只会在地里死受”的老实后生,这种“不般配”的婚姻对三仙姑来说是不可能有爱情和幸福的。“只有美妻嫁了丑夫,……止有两扇死门,并无半条生路,这才叫做真苦”。就在她感到孤独苦闷时,却引起村中一些浮浪男子的注目,“自动来和新媳妇作伴”。 她身边也集合了一大群年轻人,“每天嘻嘻哈哈。十分红火”。这些行为如作为年轻人特有的热情与活泼本无可厚非,但这偏偏不是封建礼教所能容忍的。于福他爹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于是“发了脾气,大骂  相似文献   

11.
祥林嫂受不了婆婆的虐待,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过着牛马生活。当她被迫改嫁时却进行,“出格”的反抗。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她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是“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支配的,是一种“寡妇主义”。这样说来,祥林嫂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并且到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程度。那么这种“出格”的反抗,不但不值得同情,而且是应该批判的了。诚然,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社会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劳动人民,封建的伦理道德也不可悲不影响到祥林嫂。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影响,这两者应该区别开来,它们不但  相似文献   

12.
刘兰芝何以不被焦母所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全诗375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长诗”。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海誓山盟,情深意笃,而后来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5年第8期《〈孔雀东南飞〉真的要批判封建礼教吗》一,观点新颖。作曾光老师认为,由于焦母不“从子”、刘兄不算“孝”,两人都不遵循封建道德准则,才造成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因此,“诗人要表达的应该是对封建礼教的肯定”,得出了与传统的“批判封建礼教”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的惊雷狂飙。《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一个狂人的典型。他是受着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折磨的“被迫害狂”。但他即使在  相似文献   

15.
焦母和刘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何在?这是《孔雀东南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教学参考书根据诗中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指斥,以及刘氏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自责,认定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刘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是婆媳矛盾的原因所在吗?不妨略加分析。刘兰芝生长在书香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十六诵诗书”、“十六知礼仪”,可见其既知书,且达礼。嫁来焦家之后,言谈举止  相似文献   

16.
《祝福》是鲁迅先生反封建反礼教的代表作品,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守丧而在头上扎的白头绳,也成为人们分析作品反封建主旨的佐证,认为祥林嫂之所以扎白头绳,是因为她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从而成为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而笔者却认为祥林嫂扎白头绳恰恰体现了她的纯朴与善良本性,当纯朴、善良的祥林嫂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步步走向死亡时,这才真正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7.
明嘉靖年间,有一少妇高春芳,丧偶寡居,寂寞空守,欲嫁不能,十分痛苦。乃请一讼师,拟了一诉状:“少妇新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当嫁不当嫁?”县令一看,提笔判曰:“嫁”。这则判词只一个字,实为令人钦佩之至。 瓜田李下妙判嫁@王乙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不赞同苏力教授在研究梁祝悲剧时通过考究梁祝年龄寻找根源的做法,也不赞同其梁祝悲剧与“包办婚姻”制度无关的观点。笔者以为,梁祝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性格,在于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在于不能由人类自主的人生命运。梁祝悲剧的反封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其不具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焦母遣归刘兰芝”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母为什么要遣归刘兰芝呢?这是历来研讨《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长诗者所必争论的问题之一.论者虽多,然终不能圆满统一其说.特别是那种;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刘兰芝被遣之因的说法,更使人不敢苟同.笔者不揣冒昧,本着求教的心情也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无不受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与迫害.但是就象张三不同于李四一样,这种受束缚受迫害  相似文献   

20.
“下岗分流、减人增效、规范破产、鼓励兼并”,这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正确之路。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倩女先嫁”。所谓“倩女先嫁”,是指已濒临破产的企业将其较好的分厂或车间拿出来同他人联办。即使由他人控股,而我受控于人,这也不一定是坏事。笔者曾考察了一“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