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匡庐奇秀     
“匡庐奇秀甲天下”.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庐山的奇特秀丽在天下山中属第一。庐山.又名匿山,或称匡庐.在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优美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2.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的秋天,诗人第一次游庐山,就被这里奇峰耸峙、佛殿云拥的优美风景所吸引,并决定在这里构筑草堂。元和十二年春天,草堂落成,诗人搬进草堂,欣喜之余,挥笔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文中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就在这年初夏的一天,诗人和一些朋友畅游庐山,来到大林寺,看到一片盛开的桃花,高兴得击节  相似文献   

3.
云霞白昼孤鹤,风雨深山卧龙。闭门追思故典,著述已足三分。——白居易《自述》此诗选自《唐诗画谱》。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为下邽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其文情切,其诗朴素真挚、平易近人。与无稹齐名,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在江州任上,曾在庐山香炉峰下东林寺旁筑草堂居住,后闲居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归居香  相似文献   

4.
草堂记     
[唐]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相似文献   

5.
俞宗元主编的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选有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文。文中育“三间两柱,二宝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的句子,课本对“丰杀”注释为“丰盛和俭朴”。就“丰杀”的注释和“宝”字,我想谈谈自已的看法。一,“二宝四牖”的“宝”应改为“室”。  相似文献   

6.
亭台楼堂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导源于汉魏六朝与亭台楼堂有关的铭、赋和厅壁记。严格意义上的亭台楼堂记在唐五代正式形成,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元结《唐亭记》、韩愈《燕喜亭记》、柳宗元《柳州东亭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和沈颜《化洽亭记》等。北宋亭台楼堂记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潮,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写了许多至今传诵人口的名篇,如《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7.
三叠泉     
白居易有云:“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庐峰雪。”我来到庐山,正逢夏日,虽没看到如诗如画的庐山雪景,却看到了天下闻名的三叠泉。远远地望去,它像  相似文献   

8.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作于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9.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曾谪贬江州(今九江)司马。天下闻名的庐山,正在江州附近,白氏经常去游历,写下不少咏山中景色的诗篇。大林寺是庐山胜景之一,这首绝句写诗人初夏游山寺时所见所感。庐山海拔1400多米,山高气压低,气候寒冷,当  相似文献   

10.
游花径     
花径自古便是文人墨客造访之胜景。既来庐山,岂有不游之理?遂游花径,访草堂。才入花径,已觉目憨神醉,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值盛夏,花径仍是山花烂漫,杜鹃盛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石阶两旁的山花,在青苔的映衬和绿叶的簇拥中更显妩媚;树林中的蔷薇东一丛、西一束,将树林点缀得艳丽多姿;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馨香,令人心旷神怡,不愧是花径。难怪白居易赋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径濒临如琴湖,水榭亭阁,参差错落,树影婆娑。在花径中远眺如琴湖,望着微波荡漾的湖面,心中忽地领悟了“潭…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地理学发展趋势和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特点,亟须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的综合创新地理学人才。南京大学以庐山实习为依托,对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构建了"庐山模式":(1)坚持"地理学全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形成三大分支学科交叉融合的野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2)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实践教学方法;(3)强化考评引导和跟进机制,开辟综合创新一体化培育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融合、自主创新和沟通协作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庐山记》是宋代陈舜俞撰写的一部山志,本为五卷八篇,自明代以来惟存三篇。1900年,日本内藤湖南发现元禄十年刻足本《庐山记》并题写了跋语;1909年,罗振玉在日本发现成篑堂文库藏宋本足本和元禄十年刻足本,并分别于1917年和1928年将此二书印行,促进了此书在学术界的传播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庐山地处鄱阳湖流域,有着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与资源。该地区6千年来一直有人类活动,随着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人类主体作用下,庐山的人地关系依次经历了洪荒时代的"天命论"阶段;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定胜天"阶段;生态门阈外的大众庐山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和2010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庐山恋2010》,两者虽然名称相同、题材相似,但故事内容上却相去甚远:在爱情模式上,由单纯的两情相悦改变为复杂的三角恋;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从欲说还羞改变为激情狂放;在爱情阻力因素的设置上,由政治因素置换为经济因素,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白,钱起均有"咏庐山"诗作流传,但二人旨趣大相径庭,分别代表大唐和大历时期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潇洒飘逸和风骨中衰、精神委顿.  相似文献   

16.
1959年的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根本原因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纠“左”;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总结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理学实习基地建设中常见的功能定位及实习内容强调学科分化而忽视地理综合、实习模式重基础知识传授而轻创新人才培养及基地发展多封闭建设而少开放共享等问题,介绍了南京大学庐山地理学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以“注重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坚持共享”为指导思想,形成以“综合性、创新型、开放式”为目标导向的地理学实习基地建设理念和实践模式,为兄弟院校及其他学科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中“来”的多种用法,分析了“来”用作动词、助词、语气词的不同语法特点。特别指出一些人们熟悉的词语在《庐山远公话》一书中被赋予了新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东晋慧远墓塔采古印度覆钵式结构,用庐山所产圆石垒砌而成,如荔枝之形,虽源于异域,而富有地方特色。慧远荔枝塔自东晋始建以来,代有文献为可征。明清以来,东林寺衰微,慧远塔院渐圮。1920年,常盘大定在庐山考察,发现慧远塔,并将其介绍给国际学界。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温度、时间、固液比等因素对庐山云雾中茶多糖产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庐山云雾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5℃,提取时间2 h、固液比1∶35,庐山云雾茶多糖产率为4.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