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禅宗是汉传佛教最精要、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其源头直指灵山一会,但其实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是完全"汉化"了的佛法。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所以禅不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禅就在生活应用之中,或者说,禅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要求得解脱,要证悟到禅的境地,就要在  相似文献   

2.
禅之悟———略论禅宗的生存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禅就是觉悟的修行, 通过这种修行以见证我们的本源心性。禅悟反对外执, 主张回应本身, 对本身要求亲身体悟, 不假言诠。禅带给我们对待世界和生活的重要经验: 要从世界的整体相关性去看待世界, 对生活要自然任运。禅的这种经验是个人的, 但更是世界的, 即只要我们愿意而且能够反思, 它就会对当今的物质社会和消费社会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禅的诸多学术研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很多人在研究中常避免对现象背后的机制作深入分析。诚然 ,禅宗修行者不会通过分析去了解禅 ,因为其着眼点在“体” ,目的是全盘把握禅的精髓 ;但是 ,学者不同于禅师 ,学术研究的着眼点更应放在“用”上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使大多数人理解禅并身体力行 ,就有必要对禅的精神进行简化 ,而简化的关键是对禅悟的机制进行分析 ,找出有关感受和行为产生的根源。对禅的分析无法穷尽禅的所有本质 ,但这并非说我们不能从禅当中汲取营养 ,因为得不到全部就连部分也放弃掉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4.
可以将禅诗分为两大类:禅境诗和禅意诗。所谓禅意诗是指诗人以世俗分别知做就的禅诗,而禅境诗则是诗人以般若无分别知做就的禅诗。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禅意诗用的是直阵禅理(赋)的手法,或者借事物喻禅理(比)的手法,而禅境诗用的是象征暗示(兴)的手法。禅境诗给予人的是一种终极安慰,在那种语境中,我们飘泊无寄的心灵似乎找到了终极归宿,我们悖逆自然的精神似乎回归了原初的灵泉。  相似文献   

5.
禅与现象学     
禅的本质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必须十分小心,因为所谓“本质”,往往指向抽象的规定性,然而在禅那里,本应该尽可能避免落入任何抽象和规定。但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只好在世谛的阶段上做言诠之功,所以还是要追问禅的本质,或换成其他的话说:禅的主旨是什么,禅的目的是什么?掸的理想是什么?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立人,《坛经》载慧能初到黄梅,弘忍和尚同他来求何物?他回答是“不求余物,唯求  相似文献   

6.
禅是历史的产物,但历史的产物未必都注定要湮没在无边的黑暗时空中。禅在今天被关注,是由禅的精神核质、特点,尤其是禅作为一种人生的智慧而决定的。禅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也可以将其引入到语文学习和教学中来。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盂襄阳学力下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孟浩然学问远不如韩愈,诗却做得比韩愈好,原因是他作诗不单单是靠学力,而是重在妙悟。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时单凭学力也难提升教学境界,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禅悟就显得颇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特殊经历使他逐渐接近并笃信禅宗,禅宗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还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但我们还应认识到,禅宗对他的影响并非无处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是在禅道融通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通之所以然.我认为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审视诗禅的同异之处,才能对我们深入理解诗(艺术)的特质,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词禅是指蕴含在词中的禅理禅味,禅词是指带有禅味禅趣的词。词禅导源于诗禅,其特点是曲隐其辞、绕路写禅,空观不隔、如在目前。禅词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时尚,它是生命历练与审美体验的合一,其本质特征就是禅境与文学意境融合而成的文化语境。禅词的艺术包括四点一是空灵、高蹈的境界;二是曲笔遮诠的表现艺术;三是以禅论词的评论艺术;四是天然、离合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经常听到有将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读成“chán”。笔者认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刘禅的“禅”字应读作“shàn”。理由如下:1、读“chán”不符合历史实际。若读成“chán”,它便是外来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篇中说:“禅,梵语禅那。自从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书,禅学始成专业。”鸠摩罗什是后秦时期的高僧,上距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一个多世纪。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传播并不广泛,梵语文“禅”很难说在当时已进入汉语。退一步讲,即使当时汉语中有此外来词,须知刘备本是一名儒生,他的老师就是“学为儒宗,士之…  相似文献   

11.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12.
映湖禅师的禅事诗最突出的是吟咏庵寺的诗。将俗语作为禅语引进来,象征性地表现禅的事实,使其禅诗更显得名副其实。由于映湖禅师本人就是以禅僧的身份写诗,它所追求的诗和禅没有区别,在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不二世界,沉浸在具有修禅三昧的思无邪的诗境,展示了通过悟道实现自我塑造,以及面向众生的菩萨行格律,作为禅修行的结果吟咏的禅理诗,构成了映湖禅师所作禅诗的又一个特征。可以确认,映湖禅师的禅诗就是禅定的诗趣,处于诗禅一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马祖的禅学地位得自于了所独立的洪州禅系及其禅学思想。“触类是道”是马祖禅学的基本特色,而“平常心是道”则是其禅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在此基础上,马祖创建了顺乎自然的生活禅的禅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说"禅"     
现代汉语中"禅"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禅"字记录的许多词语中,"禅"的读音有些混乱.现在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一下"禅"字的读音及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分辨清楚现代汉语中"禅"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汉代禅经翻译作了初步研究:从安世高小乘禅观到支娄迦谶大乘禅观,我们发现此二禅系在中国汉、晋时期的流布,为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起过重要作用。安般数息的传入与中国道家方术之吐纳养生相似,形成佛道式的禅学;二系禅法"定慧双俱行"的特色加速印度禅的过渡;念佛禅法首次传入中土,开启净土思想的先驱;大小乘禅观的相互辉映,更加助长禅学扎根于中土。中国禅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与文明举世共赌,但我们必须回溯于汉代禅经翻译之功,毕竟那是中国禅宗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思琼同学,听了你的倾诉,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后生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问老禅者:“什么叫团团转?”老禅者随口答道:“皆因绳未断。”后生听后很惊讶。他想,老禅者怎么能知道呢?原来,他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可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他以为老禅者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没想到老禅者竞答对了。老禅者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缠身而不能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相似文献   

17.
古史传说中的禅让故事,以魏惠王欲禅让于惠施为发端,宋太祖黄袍加身为终结,成为相对和平地交接政权的主要方式。从形式上,禅让可以分为外禅和内禅两种。外禅是指皇帝将皇位拱手让与外姓异氏。内禅则是指皇帝在世时将皇位传给继承人,继承人必须是皇帝亲子或同姓宗族之子。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内禅并没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佛教各宗要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只能在一种本体论上建构完成,它们都是以心性作为本体范畴,而以心本原说为本体论的最高形态。而《般若》之荡相遣执之妙用与《中论》之体法空,乃是各宗之共法,而非各宗据以建立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体以及本体论。而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大历时期是唐诗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大历社会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诗人创作倾向嬗变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佛教禅宗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以诗明禅、以诗喻禅和诗禅冥合三个层次阐述“禅”在大历诗歌的具体表现,说明佛教禅宗在大历诗风变化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用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