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郭橐驼由种树而生发的联想:“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续,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中“字而幼孩”是“养育你们的小孩”之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字”之意一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二是“根据人名的意义,另取的别号”,这和“养育小孩”没有丝毫关系。但再仔细想,“字”的结构不就是“山”和“子”吗?  相似文献   

2.
闫丽 《语文知识》2004,(9):25-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宇而幼孩”一句,课文释“字”为“养育”。高一学生对此感到很陌生。“字”究竟有哪些意义呢?笔者在此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3.
叶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给你满上。这则爻辞是研究西周祭礼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结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如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相似文献   

5.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6.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尔”字下收有“尔耳”。注释是:“(书)如此罢了;如此而已:不过~|聊复~。”我认为。“尔耳”根本不是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不应当把它收录进去。《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都是只收“尔尔”,而未收“尔耳”。  相似文献   

9.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0.
谈字的假借     
我们阅读古书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某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意义来讲,不管是本义或者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是读读声音,如果拿另一个跟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字意去讲,却可以讲得通。例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意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再如“距关,毋内诸候”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其中的“距”是距离的“距”,“内”是内外的“内”,若依照这两个字的常用义也是解释不通的。如果把“距”  相似文献   

11.
李广树 《学语文》2004,(4):16-16
《陋室铭》的文眼有人说是“德馨”二字,我认为,开启理解这篇短文的钥匙应是文中的“陋”字。怎么解释这个“陋”字呢?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把它释为“简陋”。若释为“简陋”,该是指陋室房屋及里面陈设的简单粗陋。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词源》“陋”字条列了六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是指在古书中同一时期并存的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只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人们习惯上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又叫古音通假。如“早”本义是早晨;“蚤”本义是跳蚤。两字意义不同,毫无关系。但是《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却借“蚤”为“早”。象这样的字,沿用下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就叫通假字。“蚤”通“早”。“蚤”是“早”的通假字,“早”是“蚤”的假借义。“蚤”是借字,“早”是本字。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文系各版本教材及参考资料中,对《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中“盈盈”二字的解释均为:水清浅的样子。这种解释很难服人。《文选》五臣注:“盈盈,端丽貌”应是符合原诗作者意图的注解。“盈盈”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均有运用:汉魏时多为仪态美好的意思;唐宋以降,多为充盈以及清澈、晶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现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唐代虞世南的《蝉》一诗,对于句中的“缕”字,文下做了这样的解释:“绥,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语教材(必修)选有《诗经·卫风》中的一首诗《氓》,其中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教材注释为:“你用龟板、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注释中“咎”解释为“灾祸”没错,而“无咎”却简单地用否定的形式解释为“没有不吉利”却失之准确。  相似文献   

18.
近期教授《信陵君窃符救赵》,给学生解释“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一句时,颇觉困惑。教材是这样解释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我对第一个“椎”的解释没有疑义,而对后一个“椎”是动词的解释存有个人的理解。我觉得,此句中的第二个“椎”字也可理解为名词。  相似文献   

19.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20.
高语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悔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意思。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