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名人与标题     
演员度蜜月标题起风波1957年“三八”节前夕,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结婚了,中新社约她写了篇文章,题目是:《新中国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幸福家庭》文章发向海外。香港《大公报》刊登时,将标题改为:我的丈夫我的蜜月该报编辑这样改,是为了使标题更富有生活情趣,万没有想到从香港传入内地却引起一场风波。上海《解放日报》转载时,标题一字未改,全文照登,并配有照片。见报后,当天就引起人们议论纷纷。短短几天,《解放日报》收到责难信竟达百封。  相似文献   

2.
作者原题: 引题——市场引导政策推动百家鞋厂产销兴盛主标题——沂蒙山区崛起一座“布鞋城”发稿时编辑第一次改题: 引题——当年拥军特产如今市场俏货主标题——沂蒙布鞋走遍大江南北拼版大样上编辑再次改题: 引题——当年随军踢倒三座大山如今货畅俏销八方市场主标题——沂蒙布鞋再走大江南北见报前编辑最后改定的标题: 引题——当年随军踢倒三座大山如今货畅竟俏八方市场主标题——沂蒙布鞋再走大江南北对原题和几次改题的评析: 相对而言,经济新闻本身没有社会新闻耶样吸引人,如果标题再是干巴巴的,就更没多少人读了。  相似文献   

3.
我在写稿道路上,得出了这样一条经验: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更要用心去读,因为文章经编辑之手见诸报端,其中总有很多学问。感触颇深的是我采写的一篇言论稿件,写的是有关双增双节的事,自制标题为“话节约含新意”,引用一家银行用摩托车换自行车的一件实例,分了五个自然段,计648个字。这篇稿件投寄《湖北日报》,不到10天,就被编辑精心修改后发表在《湖北日报》四版读者论坛栏目里。见报标题是“对节约要有全面正确理解”,全文仅分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4.
遗憾的标题修改《内江日报》笛子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反映小水电站因电价过低难以生存的调查报告。这篇1700余字的调研文章在一家省级杂志上刊发。编辑编发时,在我的原标题上加了一个字。原标题是:电价过低小水电站难以生存编辑改后标题是:电价过低使小水电站难以...  相似文献   

5.
作为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常见报,一旦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激动之后需冷静下来,将自己写的原稿与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受益匪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原稿都保存下来,一旦稿子见了报,首先把见报稿与原稿进行仔细对照、反复研究,从标题到内容,看看编辑作了哪些改动,怎样改的?并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改后与原来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么反复思索,就使我从中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7.
笔者有一个材料袋,是专门用来装底稿的,凡是寄出的稿子底稿,都装在这个袋子中,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和进行整理,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自留底稿益处多。其一,通过两稿对照,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一般的通讯员来说,被刊用的稿子,不可能与原稿只字不差,只是改动大小有的问题。因此笔者对于报刊所刊用的稿子,都要与所留底稿逐字逐句,从头至尾地加以对照,看看那些地方被编辑改动过,为什么要这样改动,以便从中受到教益。笔者有一篇题为《邻居相处的学问》的小言论,在西安晚报《街谈巷议》专栏刊出之后,标题却变成了《邻居相处在  相似文献   

8.
余彬 《新闻前哨》2014,(2):55-55
作为一名都市报时事编辑,每天过目10万字以上,有新华社电讯、有新浪腾讯搜狐网易门户网站新闻、有全国几十家晚报都市报交流未见报稿.等等。文本中常有一些错误或不当的表述,反复出现.改不胜改。现挑一批出来,校正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0.
一条好的标题,如果忽略了形式的制作技巧,会被淹没在字海中。我做版面编辑工作,对标题的美化有几点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2.
与许多业余报道员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报刊投稿是白费劲,十有八九不见报。听语气,似乎稿件未刊用是编辑没慧眼识珠。以前,我也为稿子难见报常埋怨编辑。后来,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这里我慢慢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基本理论和写作知识、技巧,先后在报上发表了几十篇稿件。为什么有的人稿子难见报?多数文章除了文字欠佳外,主要的是没有提出新问题、太平淡。稿件  相似文献   

13.
一字不改     
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我还在岗的时候,一个什么会上,有的同志谈及某获奖稿件,辑一字没改,奖励依然有份,有同志说道:一字不改也是好编辑."我赞同这样的看法.面对一篇稿子,辑改与不改,完全从稿件实际出发,改自然要改,根本无须改动,改就是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的"无为而治".原本无须改动的稿件,改的结果是要么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话,成那样说,么是将没有毛病的地方改出毛病来.总而言之.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中的"瞎折腾".上述获奖稿件之所以获奖,编者而言,一者慧眼识稿;一者没有改动.倘或改动,不是还能够获奖就难说了.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正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5.
现在,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可读性差,这除会议消息本身没写好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议消息标题不精彩,抓不住读者。 会议消息要“勾”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首先要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 去年二、三月份,笔者作一版编辑时,适逢会海高峰期,全市召开局以上大小会议近40个,记者和通讯员交来的会议消息见报稿标题90%是笔者重新作的,报社领导在每周的评报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笔者在制作会议消息标题上,主要从四个方面人手。下面笔者就原稿与见报题作一比较说明。 一、标题要抓住“新闻眼”,避开“会议”二字…  相似文献   

16.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我乡为建影剧院,征用农民三亩耕地。由于经费不足,该工程一直未动工。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有关土地管理的文件,乡政府把这块荒芜了的土地暂退给农民耕种,等将来建影剧院时再收回。为此,我写了一篇消息寄给《河南农民报》。原稿270字,经编辑斧正见报时仅剩80个字,把关键性的“暂”字也删掉了。这样,引来不少后患。农民说:“乡政府把地退了,我们可以长期耕种,不信,以报纸为证!”乡领导说:“我们暂时让他们耕种,并没决定永远  相似文献   

18.
给某纸媒投寄一篇稿件,编辑以电子邮件告知留用,但称标题不妥,需要改一下。编辑只说标题不妥,怎么个不妥法,却未说明,让人云里雾里,竟不知如何是好。遂想,既然标题不妥,就烦请编辑斧正个恰当的标题吧。遂将此意以电子邮件告知编辑。编辑  相似文献   

19.
杨阶 《新闻前哨》2000,(11):38-39
编辑工作是否细致,直接影响到报纸质量。翻开报纸,文内错别字、病句实不少见,标题差错也不时出现。业内专家曾对我国几家很有代表性的报纸作过统计,从1999年1月1日这一天的报纸中,就“挑”出十处错误,其中就有一处还属标题错误。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某学校常将当地报纸拿来,找出其中的错字病句,作为教学的实例,令人啼笑皆非。由此观之,见报差错已经严重损害了某些报纸的形象。因此,编辑必须在实践中仔细,仔细,再仔细。报纸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有效防范见报差错,编辑必须在编、审、校各个环节各…  相似文献   

20.
我的第一篇见报新闻稿是在投了几十篇稿件后,被《解放军报》刊登在三版一个不起眼位置上的。虽然这篇稿子不足500字,但由于它说的是一位服役满5年的战士为了改转志愿兵向群众拉选票的事。此事在当时还非常少见,被官兵看做是一件"新鲜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