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灾害伦理文化建设必须从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丰富的灾害伦理文化内容,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适合本土的防灾减灾伦理文化,最终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目前针对人为性自然灾害的伦理文化研究还是局限在西方的生态伦理文化的背景下,表现为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都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是在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而就中国来说,现代中国的发展,正在逐步反思中国自身传统的伦理文化,正走着继承与扬弃、借鉴与反思的构建现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伦理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反思传统灾害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灾害伦理文化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2.
质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伦理规范。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道德伦理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西方伦理审查规范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表明,为了有效推进质性研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我们需要创造东、西方质性研究伦理对话空间,需要借鉴西方的伦理审查体系来建立适用于本土文化的伦理审查。  相似文献   

3.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韦泽不仅是20世纪西方世界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而且基于其实现西方文化再生的目标,对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伦理也进行了独特和系统的研究:提炼了欧洲接触中国思想的进程,给予中国伦理以最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充满了期待.在21世纪初中华文化呈现复兴曙光的关键时刻,充分了解和深入探讨施韦泽关于"中国思想的世界意义"的观念,对于中国学界提高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将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4.
殷商时期的人们受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和笼统性的支配,使其文化呈现神本特质.社会的动荡,理性的觉醒,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动摇了殷商神本文化的基础,使其向西周人本文化转变.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制礼作乐"的文化创新,彰显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由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文化被后世的儒家继承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规定了中国基本走向.将它与西方人文主义进行必要的比较,可以凸现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  相似文献   

5.
反贫困是马克思关切民生、建构科学理论的重要母题.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从财富 均衡、财富正道、财富品质、财富梦想等方面体现出丰富的经济伦理特质,它需要通过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作用.财富均衡增长的反贫困理念,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等反贫困的具体实践;财富正道和真正财富等反贫困理念,有利于引导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伦理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挖掘传统财富文化的经济伦理元素,强化当代中国财富追求的道德教育;而财富梦想的反贫困理念,也有利于在财富创造与"完善的人"的生产中促成"中国梦"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西周到清帝国的这三千年里,具有独特价值追求标准和集体意识心理的中国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基督教"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文化,它自身所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继承性和惯性,对中国超稳定的教育传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科技史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三千年所传递下中国教育传统是在具有一体性价值判断标准、集体意识心理的中国"伦理--政治"文化范式的影响下形成的,这就是库恩所描述的"范式"控制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教育建构具有预制性。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公"是不同的,在中国主要是连带的"公",而在西方则主要是领域的"公",前者强调以关系为单位、以伦理为准则、以情感为基础,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准则、以理性为基础。我们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为方法,立足文化传统中连带的"公"的观念,从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学校生活等几个方面建构我国的伦理型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8.
文化融通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命题。1916年,李大钊将中西方优秀文化因子有机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民彝"思想。事实上,"民彝"思想的产生也是他关于文化融通的初步尝试。1918年,他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融通的观点。在文化融通的理论视角下,"民彝"思想具备了自己崭新的特质,即浓厚的哲学意味和伦理内涵、永恒性和神圣性,以及衡量事理的功能和政治目标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9.
"伦"与"孝"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价值同一性的特点。首先是价值源头的共源性,表现为都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伦理的源头;其次是伦理思维范式的一致性,体现在都从实体性出发开展伦理内容;最后是伦理建构模式的同构性,表现为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尊卑有等的长幼秩序,这些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0.
章晓 《华章》2011,(14)
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三大基石--新教伦理之核心概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之"人"、"人权"、"人性"和"人道"及社会福利观念出发,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一解析以"德"为根的中国文化特质文化即人化,是生物进化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认知和改造,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灵魂脊梁、传承民族和历史进步的精气血脉。较之注重理性、重视科学思维、强调个体能力发展的西方文化特质,中国的文化特质则更偏重人文关怀、推崇天地人和、倡导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德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开端,同时其在伦理价值取向、道德生成机理和道德建设方式等方面所彰显的实践伦理特质也影响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民族形态。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因其固有的实践伦理特质不仅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参考和方法启示,同时也为破解现代性伦理困境提供源自中华文明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一场旨在自立、自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回合)的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它的历史进程的.由于洋务派主张对中西两种文化拼合,主张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纲常加上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这就使"中体西用"这个历史的命题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是作为近代文化的过渡环节而存在,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中国现代的进程起着不可忽略的消极作用.研究"中体西用"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以人为出发点还是归宿,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哲学、宗教、甚至审美的角度看,人文精神都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在高度和深度上都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超越.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分析中论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学术界曾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做过不少探讨.社会工作伦理应与特定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研究发現,有些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观在中国并不适用.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经历一个"典范转移"过程,应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来重构社会工作的运用原则和理念.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伦理是关于协调国际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和生态等方面基本利益关系的活动规范.国际关系伦理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之上的统一体.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出一个独立于西方语境之外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视角、国际处境和利益需求的国际关系伦理的研究框架,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研究.中国主张的国际关系伦理应该包括国际关系生态伦理、国际关系经济伦理、国际关系文化伦理和国际关系政治伦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中国特色"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即独特的道德经济观、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独特的生态文明观.它们分別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经济之"特"、文化之"特"和社会之"特".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的伦理诉求和伦理意蕴,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20.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