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因此,找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切入点,是构建新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影响,现实中一再发生的对父母不尊敬、不体谅父母甚至虐待父母、杀害父母的事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广大教育工作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贴近未成年人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群体,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新特点,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邹玉仙 《上海教育》2004,(8S):54-5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1)素质教育的要求。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充分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因此,找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切入点,是构建新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影响,现实中一再发生的对父母不尊敬、不体谅父母甚至虐待父母、杀害父母的事情时有发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活力、稳定与发展,一般都决定于…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成长的环境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开展好主题校会、主题班会、国旗下的主题讲话的“三主”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艰苦奋斗和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精神。深入研究未成年人思想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体…  相似文献   

7.
胡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在工作中要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长。如何营造当代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充分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题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为了让这项工作能够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社会每个层面的鲜活典型,并努力挖掘其闪光点和社会价值,使之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之中。今年三月,都江堰市胥家镇…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见》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德育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求真务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新特点,探索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的创新,使德育工作更加人性化,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来成年人群体,切实将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以往中小学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过程脱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道德教育方法脱离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选择形成反差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重实践教育的创新,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新体制,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性的道德体验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  相似文献   

11.
论互联网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不只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个体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互联网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作用有:1.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进行道德自我认知,形成道德自律;2.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拓宽道德视野,提高道德判断;3.有利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进行道德创新,建立自主型的新型道德;5.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新的道德观念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共同体”,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青少年的品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崛起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时空转型,并推动青少年社会化模式变迁。社会化媒体勃兴,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健康社会化风险。身处网络社会时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榜样缺位、认同危机和人际区隔等风险越来越凸显。为了应对上述风险,当前除需要重塑青少年社会化时空、再造青少年初级群体及其认同外,还应大力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实施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文化、性美学、性道德和性法纪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并且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协作。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制度与道德这二者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制度与道德的合法性基础不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预设,而是世俗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合理化,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了二者的伦理本质。制度和道德从传统社会的泛伦理化状态中分化出来,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边界和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更加紧密地相互依存。厘清制度与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关系形态和作用机制,是当代中国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造成青少年道德品质滑坡。针对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我们应采取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与悖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前提。“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实现每个人正当合理的价值目的追求,更要求人们承担起与之相应的社会道义责任;只有在价值目的与社会道义的动态平衡的张力之中,才能确保“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正义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社会道义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然而,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以"网络"为核心,兴起了一股"非主流"之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非主流"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因为青少年行为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青少年"非主流"的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2月的英语六级完形填空题主要讲述的是与塑料有关的问题,文中以一位环保主义者Jeanne Haegele(一位28岁的芝加哥居民)决心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制品为主线,详细地描述了塑料在美国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塑料制品给人们所带来的担忧与思考。总体而言,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然而,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以“网络”为核心,兴起了一股“非主流”之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非主流”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因为青少年行为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青少年“非主流”的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