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翻译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它着眼于目的语的文化构建,这为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所决定.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更加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形成以译者为中心主体,以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为两个边缘主体的翻译主体体系.译者这一中心主体就客体的两世界(源语与目的语世界)、三方面(共谋的主客体和目的)、六因素(源文本、源语、源语文化与目的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实施翻译.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  相似文献   

3.
翻译批评是整个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翻译批评的主体通常被认为是译者,双语专家和读者。该文认为,这三者应该是有区分的,其中译者经历自我批评,批评再到接受批评的历程,他在翻译批评主体中占据首要核心地位。该文指出了这点并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以翻译理论家与译者的双重身份跻身于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实践广泛,学术视野宽广,可以称得上是著作译作等身的教授学者。从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并且在时空上不断"延异"变化,以矫正翻译思维的绝对化,激励人们出于一种共同的真正需要,去追寻并拥抱"差异",从而创造出新的更具活力的语言与文化,而参与这个创造过程就能充分实现了翻译的潜能。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这表明由韦努蒂开创了翻译研究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变革。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本文以"译者的隐身"为例,阐述了"异化翻译观"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引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并且提出了个人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文章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提出和造成"译者隐身"的原因,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我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翻译事业在机遇与挑战中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同时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有了新认识.译者地位在新世纪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地位低下的“仆人”“传声筒“背叛者”;在新世纪,译者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灵魂人物.作为构成翻译史不可或缺成分的译者,其地位在新时期的翻译史研究中以及翻译史编撰中得到了体现.本文从翻译史角度阐述译者地位的变化,希望更多人对译者给予更多关注,充分认识到译者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高嵩  刘文飞 《考试周刊》2009,(42):39-40
本文从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化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变迁。概括而言,从最初的隐身和蒙蔽.发展到后来的彰显和显现。并认为译者“隐形”下的翻译实践是对译者身份的极大贬低,而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于翻译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我国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内涵及特性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以确立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主导因素,译者不再是处于被动、从属的"舌人"、"媒婆"、"透明的玻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家的关注。但是翻译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潜力,又不偏离原文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没有在译界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必须改变。文章从译者的文化、审美意识、个性情结、从业思想、伦理观念几方面探讨了译者本身的主体地位怎样影响着翻译,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否具有并且发挥较强的主体意识与作用是关乎文学翻译成败优劣的首要条件。原因如下: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译文与原文永远"相异、增加或减少";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追求"无我",但是都难免"有我",可谓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译者发挥其独有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原作在译语中得以"青春永驻"。一言以蔽之,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当具有并且尽可能地发挥独立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也是文学翻译走向成功的"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4.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主体的研究近几年来已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因而从我国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内涵及特性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有助于确立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使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译者个人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讨论在文学翻译这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中,译者情感介入的作用,并阐述了译者审美情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本质。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译者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各国学者及翻译流派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本文基于根茨勒的翻译流派分类,考察了各流派对译者地位及任务的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我国翻译主体研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并从翻译过程中作探析,以期待拓展和深入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活动,译者也不只是将原文本"易"为目标文本。生活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译者,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文化渊源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既有受操控约束的一面,又有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主体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唐琳 《考试周刊》2012,(8):18-19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其规模随之扩大.作为国际贸易交流和联系的外宣材料翻译受到重视,译者的角色和地位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得以确立,逐步从被动从属地位转为有自主权的主动地位,因此,译者具备的素质不容忽视。外宣材料翻译有特定受众和目的,在翻译原则、策略上皆有别于其他文本翻译。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存在的必然性及译者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主体性,从而提出外宣材料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