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会拜识林建公教授,是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他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熟识了后,当我提出采访他的要求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约定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后,我去了他家.林教授的家在玉泉路国防大学二号院内,因校区很大,他担心我找起来不方便,特地出了大门迎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他的热情,也使采访变得更为轻松.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指为了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它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记得在部队时,有一个连队人生观教育搞得比较好,激发了官兵热爱军营奉献青春的热情,训练成绩直线上升。领导安排我去采访这个连队,当时由于我率先没有对这个连队人员情况、采访方法步骤进行充分地研究和准备,结果第一天采访就吃了“闭门羹”,一无所获。“败走麦城”后,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地研究了这个连队的人员情况和特点,详细制定方案,结果采访顺利,并很快写成了《贴近实际,生动活泼)的报道搞,很快被(人民前线》报采用。通过对新…  相似文献   

3.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09,(10):60-61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去拜访过贾先生。交往也仅二三事。对贾先生的认识,我也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编完这本《新闻探索与实践》,心情有些沉甸甸的。回顾多年来新闻工作的历程,真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少年时代,凭着一颗纯真而热诚的心,我把当记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之梦。中学毕业时,我写过一个剧本,名字叫《二十年以后》。自编自演,我就扮演了20年后的一名新闻记者.去采访我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演出之后,竟然受到了师生们热情的称赞。考上北大中文系以后,曾经听过郭超人同志回母校作的一次报告。那时,他才3O多岁.风华正茂,刚从西藏归来。他讲了他在平息西藏叛乱和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采访经历.强烈地震撼…  相似文献   

5.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6.
学会倾听     
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九年了。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周围人眼中的“小妹妹”,变成了现在小同志们口中的“宋姐”。年纪长了,热情不减,这九年来,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其实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因为周围有着太多优秀的新闻人。所以今天的我,愿意以一位仍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新闻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7.
我有幸曾和在文坛、出版界久负盛名的赵家璧同志有过好几年的同事关系,他的认真细致、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热情诚恳的为人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面公私合营的前两年,赵家璧先生主动把他经营多年的晨光出版公司合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我从十八岁那年开始学新闻。我的前辈、先生们一直对我说,新闻记者应该有第六感觉……但第六感觉是什么呢?我一直没有弄清楚。永生难忘的采访世事如烟。眨眼的功夫,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终于有那么一天,我突然发现了第六感觉,并实实在在地把握了它……。这一天就是1988年9月24日,我成功地报道了“约翰逊事件”。在那天的日记中,我写下了“永生难忘的采访”这几个字。 1988年9、10月间,我以新民晚报特派记者的身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形象     
写这篇短文,是由这么一件事触发的:某局组织新闻单位进行集体采访.接待十分热情,认真介绍情况,但没想到,有的记者在会上竞仰脸打起了“呼噜”,有的则自管聊天,使介绍情况的同志十分尴尬。会后,这个单位的领导大惑不解地说:真没想到,记者会给我留下这么个形象。此种情况虽属个别,但有些记者在采访中不注意自身形象的情况,确是存在。比如,有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约定了开座谈会的时间,但过了一二个小时也不见人影;有的记者下去采访时,要这要那,把采访活  相似文献   

10.
李:陈社长,我刚从老作家严文井先生家采访赶过来。时间晚了,冒昧上门打扰!陈:他给我来过电话,介绍你要来访,十分欢迎!我最近工作很忙.明天又要出差离京。咱抓紧时间吧。  相似文献   

11.
《信息系统工程》2004,(3):81-81
国岛矩彦先生.一个典型的日本经理人:口吻客气、谦恭中流露着身为NEC员工的自豪。事实上.接触过他的人.更觉得国岛矩彦先生是一位研究者.有板有眼的谈话中.不时带着一点固执。面对媒体.他耐心而认真地强调说:“NEC很多业务在日本是NO.1。”  相似文献   

12.
有位作家说过:写作需要热情。我想,这情该充满着工人的感情,充满着群众的感情。我正是凭着这股热情,把笔端一次次地伸向了周围普普通通的职工群众。我厂有位普通技术工人叫曹文俊,二十多年来,他凭着热爱纺织的责任心,先后革新成功大小项目50多个。我曾几次到他家采访,可老曹是  相似文献   

13.
论质疑式采访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规的新闻学教材里提到过很多种采访,因为分类方式不一样,所以给人的感觉,采访本身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我认真浏览了一下,对于质疑式采访,倒真是很少有人提到。虽然有前卫的学者也在研究并小有所成,但这种采访风格在新闻教学的主流观念里,并没有形成气候。它实际上是伴随着对国外采访经验的学习和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发展起来的,现在正处于逐步形成之中,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谓质疑式采访,就是在进行采访的时候,对采访对象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是天然地他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仔细分析他的回答,找出薄弱或不合情理之处进行合理有效地…  相似文献   

14.
我的伯父张熙嘏先生祖籍陕西乾县,生前曾任县政协委员,多届县、省人大代表, 1970年谢世。   伯父生前曾对我讲述过自己不少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在 1937年秋赴延安采访一事,让我至今难忘。下面是伯父对当年赴延安采访的回忆:   那年我在西北文化日报社任记者,受社长宋绮云先生,和赵寿山以及十七师的委托,我们一行七人赴延安陕甘宁边区采访。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陕甘宁边区招待站就安排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我们七人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朱德以及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高级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会上讲了话,对我们的来访表…  相似文献   

15.
在我12年的记者生涯中,有一件往事使我终生难忘,那就是采访已故日本著名作家、原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记得那是198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在公园锻炼身体时与信阳地区外办一位负责人相遇,闲谈中得知井上靖先生为了创作小说《孔子》,将要到信阳来进行考查和采访。我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回去后立即翻阅查找有关井上靖先生的一些资料,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仲秋的第一个晚上,我受编辑部的委托,拜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自学成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何光岳先生.光岳先生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早已闻名遐迩.我同他是老相识,而且多次欣赏过他的藏书.他住在翠湖园内二号楼,人熟地熟,我径直敲门而入.说明来意之后,他热情地把我让进了书房. 这是一间大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门框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硃字匾额,上书“十无斋”  相似文献   

17.
世界最简陋的“总统府”我第一次在波黑塞族控制区见到卡拉季奇是1993年7月,当时,中国记者对波黑的现场采访几乎还是空白。初到帕莱小镇,我不知道应当去找谁,便来到帕莱电视台。台长伊利亚·古吉瓦先生对我非常热情,我提出采访塞族议长克拉伊什尼克,他却说:“克拉伊什尼克还算不上我们的领袖,你第一次来,应当采访总统卡拉季奇。”  相似文献   

18.
“能跑”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提出须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对于“能跑”我一直没有充分认识,直到经历过第一次采访,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为了配合采访课教学,学院组织我们新闻系46人到南京市的各大市场进行采访,我们那个方向有两个市场。 一进市场,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我,第一次采访嘛,当然有些激动。我在市场里遛达,不时地和同学打个照面,看着他们采访时的那个认真劲儿,我也拿出了采访本。我问了几个卖菜的一些诸如“多少钱一斤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近一年来的写稿经历,我从两次截然不同的采访效果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闭门造车两月,不及深入采访一日。初学写稿那阵子,热情虽高,却缺少方法。偶尔得到一条线索,便迫不急待地  相似文献   

20.
(一)十比一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认真调查之后(不是之前)进行的采访几乎总是更有成果。《总统之死》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回忆说,“我第一次采访肯尼迪总统时,事先规定我可以和他谈十分钟。而实际上采访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这次采访激动人心,并引出了日后的多次会见。”总统为何如此慷慨大度?调查使然。曼彻斯特解释说,“我认为事前准备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