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等待是美     
于永正老师在给一个班的小学生上课。教学内容是课文《全神贯注》。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能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地鼓励道:“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第七遍,他终于将这段课文读通顺了。是的,教育需要等待,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关爱!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在一个一个错误的尝试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老师十分希望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化境。可学生的心智水…  相似文献   

2.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3.
刚上完公开课《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语第六册第八课),暗暗为自己严谨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沾沾自喜。学校组织外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恰巧于老师上的也是这课,我听罢恍然大悟,感受颇多。 在设计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行。”“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三遍。”“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把课文读了两遍。“谁敢跟我比?”“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谁愿意替我比?”“叫我。”“叫我。”同学们争先恐后。“为了挑战成功,也为了‘守擂’成功。你们再读两遍,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决赛。”同学们又兴趣盎然地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双方各自推荐一位代表比赛读了一遍。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  相似文献   

5.
说课部分:<<《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讲读课文。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不单是课堂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我当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法、导练,导向,把学生引入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我运用“读、画、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变化之…  相似文献   

6.
正提起于永正,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大家经常听他的课,读他的文章。可以这样说,于永正是当代最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最近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近200万字),让我读出了一个智者、一个仁者、一个教育家于永正。下面仅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为例,看看于永正为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有着哪些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箴言。  相似文献   

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着重在“趣”字上下工夫,以趣促读,效果颇佳,令听课者受益匪浅,拍手叫绝。现摘其精彩片段,谈一点体会。师: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第一二两段读得都很好,比我读得好。我在备课时觉得难读的是第三段,我一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然后又读了四五遍。我是读了十多遍才读好的。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段难不难读?(生齐答:不难)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如果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你们敢吗?(生齐答: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师:准备好了吗?(生齐答:好了)谁愿意和我…  相似文献   

8.
笔者有幸听到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月光曲》一文。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九自然段时,于老师首先请同学们听配乐录音,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领会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提出看谁第一个把课文背下来的要求,最后在检查学生背诵时,于老师说:“同学们,先听  相似文献   

9.
高英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21):F0003-F0003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度老师曾提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拳、求实、有鹰”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则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史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筘一课时的教学追求于永正老师也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11.
观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苏教版第六册)一课的教学录像,于老师课堂上那种“实在,有趣”的教学风格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赏。一、审题激趣阶段(教师现场板书课题并请教学生这几个字写得漂亮不漂亮)师: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老师随手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师:同学们,这几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生:让我们自…  相似文献   

12.
【案例1】 于永正老师在公开课上的一个教学片段:(第一课时,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要求读课文的学生小手如林,一个腼腆的小女孩进入了于老师的视线。)  相似文献   

13.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一、钻研教材的功夫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课上,在于老师范读完课文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读者流泪了,听者也流泪了,于老师曾说他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了,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就像写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情景,我印象特别深。情景一:在一个学生读完…  相似文献   

14.
刚上完公开课《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语第六册第八课),暗暗为自己严谨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沾沾自喜。学校组织外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恰巧于老师上的也是这课,我听罢恍然大悟,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lt;倔强的小红军&;gt;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板块.一上课,于老师向学生宣布:“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于老师又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于老师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老师适当指导点拨.就这样,学生们读读说说,课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感触颇多。于老师清新自然的教法,扎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对我们来说,指导意义尤为重要。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强调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刘秋娣 《辅导员》2014,(10):97-97
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8.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 ,徐州淮海堂 ,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 ;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 ,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 ,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 ;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笔者到某小学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九册的《青山处处埋骨》。听后觉得不太理想,朗读没有感情,讲解支离破碎。课后交流时,我问那教师:“上课前,课文你读了几遍?”那青年教师说:“记不得了,七八遍肯定有的。”“你是怎么读的?”我追问。那青年教师有点惘然,似乎想说:读书还有怎么读的?她想了想解释说:“就这么一遍遍读过去,想过去,有时还做些记号。”  相似文献   

20.
爱是双向的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 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 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 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