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藏书是一件乐事,读书更是一件乐事。“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陈继儒)书籍中别有天地日月。少年时代,要为升学读书;青年时代,要为职业读书;行有余暇,可以为兴趣而读书;学有所成,可以为研究和写作而读书;年老赋闲,又可以为消闲而读书。我几十年浅薄的读书生涯,大抵经历过上述几个读书阶段。“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黄庭坚)我爱读书,因为书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书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向导。“书可医愚”,终生有书相伴,生命会变得格外充盈和圆满。细想一下,在我个人的生命史册中,书的分量…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用兵     
读书与用兵,一为文,一为武,二者事不同,但理相通。兵法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之道,贵在一个活字,活学活用,方能打胜仗。如果泥法而不知变,纸上谈兵,则会落得个身死国灭为人所笑。读书破万卷,贵在一个“破”字,破者,破其皮毛,取其精神,方能化他人之文字,而为我之血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如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若只读书而不知用,用而不知变,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成为书的奴隶,是为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则为读书死。诚然读书之害远逊于用兵,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知读书之益,更知读书之害,它形象地把“读死书”“死读书”比  相似文献   

3.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4.
在收获的季节,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欣赏着薛老师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位“实在之中有思想,踏实之中有新意”的人。于是,我不由想起《江苏教育》上那篇关于他的特写中的一句话:“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  相似文献   

5.
享受读书     
读书是一种陶冶心性的雅事 ,兴之所至 ,便一卷在握 ,悠游其间 ,与作者心神交汇 ,灵犀相通。其情洽洽 ,其乐融融 ,尽享读书之乐 ,亦深得生活张驰之道。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享受。我读书仅凭喜好 ,不沉迷于书中的“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于是 ,读起书来杂念全消 ,心净无尘 ,轻轻松松。记得曾读过曾国藩致其诸弟书 ,他在信中告诫说 :“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读到此句 ,虽…  相似文献   

6.
与书为友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治愚。”而我要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生活成长不可无书。”书给我以启迪。在我的书橱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小到成语故事、童话,大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虽然有些书我还看不懂,但我已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为祖国悠久深远的文化感动。从书里,我感受到中华民族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读书使人知历史,读书使人明得失。没有书的家园,是没有鸟的森林;没有书的地方,是没有收获的田野;没有书的世界,就是没有水的河流。书给我以勇气。每当我学习疲倦松懈时,我就想起了…  相似文献   

7.
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取向:其一,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是沟通书与读的有效桥梁,形成了“浅阅读本”的“本”价值追求;其二,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定位在于思想性与新闻性并重;其三,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崇尚是提高自身化品位,争取“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9.
自由精神是贾平凹散艺术魅力的根源,表现为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对双重化身份的超越是贾平凹散自由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决”: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11.
为何读书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常人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求学是为了自己,如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然而其言本意应为: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而如今的学者读书却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外表炫耀给别人。仔细想想,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呢?我想目的有三: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固然是为了求知,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把读书当成一件受益终生的事对待。书中的知识岂止千千万,要想尽入囊中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博学正需要多读书,即便有些书中之理一时无法顿悟,…  相似文献   

12.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灵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  相似文献   

13.
我的乐于藏书,来自我的乐于读书,而我的乐于读书,又来自我的必须用书。在我来说,藏书是手段,读书是过程,而用书,则是目的。书何以用?用于修养,用于事业,用于研究,用于写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这或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了。此时读书,浑然不知书之为用。五、六岁时,父亲在家课我以“三、百、千”,因我生性思钝,死记硬背,颇以为苦。由小学而中学,自己会读“闲书”之后,才渐知读书的乐趣。当时所读之书,仅止随缘涉猎,漫无目的。直到自己当了教师,才有了“书到用时方很少”的感哨.才悟出读书主要是为了用书。后来又…  相似文献   

14.
我在讲《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关于“读书这件事是分几层意思说的”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是分两层意思说的:第一层讲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第二层是讲不要专看文学书。而第二层又分别讲了要了解科学常识和看看世界旅行记。这种意见跟参考书,跟后面一篇课文《读书笔记》的内容都不相同。我请这个学生讲出理由来,他说:“课文第三段开头有个‘其次’,就是第二的意思。如果说读书讲了三层意思,那么第三自然段讲的“看看世界旅行记”应是第三层,那就要用‘再次’。很显然,这个‘其次’是第二层意思‘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当中的第二点。”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岁月,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先生;文人的生活,一半是书卷,一半是笔墨。我立足教坛,且又倘佯书林,教师、文人,“一身二任”。我那属于“学生”的一半,表现在案头置放的书卷上;而那属于“先生”的另一半,则表现在手持粉笔教书和手执墨笔评书上了。只读书不评书,那会越读越呆;既读书又评书,才能够“开卷有益”。书,读而且思且评,可以使比较糊涂的人变得明白些,狭隘的人、忧郁的人、笨拙的人变得旷达、愉快、灵巧些。因了职业的缘由,我由学生蜕变为教师,由读书演化到教书、评书,评析课文自然就成了我的份内职责。我是语文…  相似文献   

16.
江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明进步的动力。明代教育家李贽指出:“世上何人不读书,不作书奴死读书。”我想“学以致用”而且能有创新就不是“书奴”。创新活动是以思维为核心,必须努力发掘教材中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发散点,引导学员在按常规的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与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晒书     
晒书○孟令涛读书、教书;教书,又读书。天长日久,书积累了不少,两只大书橱满满的。为了不致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真正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我又不断地买书、读书;读书,再买书。书也就越发多了起来了。与书结缘,在我很觉荣耀。我家地处穷乡僻壤,祖辈...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19.
品茶三味     
转眼我已经走进初三,迎来我收获的季节,这不禁让我想起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品味白族的三道茶一般。有这么一种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正是三道茶的恰当比喻。  相似文献   

20.
乐趣     
明代王心斋曾在《乐学歌》中写道:“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的确,将学与乐视为一物,巧妙的见解,虽然学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是人生的一乐趣。一张简陋的桌子,以及堆在桌角的厚厚一摞书,这便读书者惟一需要。在这理想的境界中,无丝竹之乱耳,日沉浸于书中,怡然自得,难怪孔子云:“何陋之有?”走入书城,与书相拥,我常常沉醉于其中,那份惬意,我永生难忘,每次入神,似乎都能达到“身如菩提树,心明境台”的境界。我心无旁骛,似乎在与书中人同呼吸命运。《海伦·凯勒》记叙了一位又聋又瞎的残疾女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