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用比值来定义速度是第一次,通过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用比值法定义速度,并引导学生了解现在的定义与初中的定义有什么不同,用位移定义速度有什么好处等,却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叙述速度的定义,写出速度的公式、符号和单位。2、阐述速度的特点,区分速度和速率。3、列举具体实例,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通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二)…  相似文献   

2.
王爱生  佟岩 《物理教师》2007,28(3):26-27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概念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是核心,也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发展物理思维的出发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过程.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等.然而,目前多种版本的新课标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对概念的定义,几乎沿袭以往旧教材的习惯,采用的是描述性的多,缺少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就常见的比值法定义,也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没有达到使用科学方法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即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去定义第三个物理量 ,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简称比值定义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比值定义法也是定义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 .如 v=st,P=Wt,ρ=mV,E=Fq等 .科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第一次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法 .因此 ,教师在这里用一定量的篇幅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法 ,必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而现实中 ,大多数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 ,本身并未弄清比值定义法的实质 .本文主要从速度的建立过程出发来说明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含义 …  相似文献   

4.
所谓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或多个已知物理量“相比”的方式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概念俯拾皆是.例如,速度、密度、比热容、电阻、电场强度、电容、电动势、磁感应强度、折射率等.那么,比值定义法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与“教学逻辑”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几乎很少有中学物理教师能够回答出来.本文结合电场强度概念的构建过程,力图说明这个问题,以促进比值定义法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比值定义概念.本文以“密度”教学为例,通过优化课堂实验设计,以对照形式的问题串为导向,结合实验操作,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物理课堂中“密度”这一个比值概念通过图像研究方法构建给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简单的运动”这一章实际上是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章,主要讲机械运动、速度、匀速运动公式等知识。之所以从这些知识开始学习物理有两点考虑,一是它简单、普遍,后面的章节里要用(如声音的速度、光的速度);二是速度、路程的公式和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初中物理课可以借学生熟悉的这些知识着力进行物理训练,如理解用两个已知量定义一个新的量,熟悉组合单位,练习按物理要求解题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大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回顾初中速度的定义和公式,"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v=s/t";再给学生指出,初中讲的速度其实不叫"速度"而叫"速率",高中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相似文献   

8.
陈宏祥 《成才之路》2009,(29):41-41
物理量是定量化的物理概念,由定性定义和定量定义构成。常见物理量的定量定义的数学方法有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公式变形定义法及和差定义法等。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应用比值定量定义的物理量,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电流、比热容等等。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由于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定义,不理解什么“单位”,经常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形成学习障碍。随着学习内容增加,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成绩下滑,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比值定义的概念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重新定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比热容的概念是初中物理概念中最复杂的一个概念,实验设计环节有难度,用比值定义法得到比热容概念也有难度。教师的教学逻辑顺序如果能与比热容概念本身建立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顺序一致,运用适当的类比,可以很好地降低教学难度。  相似文献   

10.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以下简称比值量),这类物理量是中学物理概念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学物理教材对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作了专门的介绍.有许多教师也对这类物理量及其定义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的认识.但是,笔者通过分析教科书及其他教师们对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他们均只关注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共性——以相同的比值方法进行定义,以及其在教学上的共性——将所有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进行方法上的类比教学,但却忽视了这类物理量虽然定义的形式相同,但是它们的性质却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种质的区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那么学生对某些比值量的理解就仍可能是模糊的、不够深透或不够全面的.有鉴于此,本文考察了同是用比值定义但却性质不同的两类物理量,同时提出一些教学上的相关建议,以期引起教师们的注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内容简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在小学接触过相关知识,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本节(苏科版)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掌握"比值定义"这种建立物理概念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对策?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学生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1.初、高中教材间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对概念的严格定义要求不高。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比如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整个高一数学以函数为主线,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虽适当降低了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学物理教材所涉及到的许多物理量中 ,用“比值”来定义的比如速度、加速度、密度、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容……这类物理量很多。学生在处理与这些概念有关的问题时 ,往往容易出错 ,究其原因 ,关键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如何让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概念有较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莎 《中学物理》2021,(2):55-57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物质的比热容定义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的比.该定义相较于初中阶段用比值定义的其他概念来说,包含的物理量较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用比热容来描述物质的吸热特性就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如何设计课堂教学能够更好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并能体会比热容定义的合理性是我们一直...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大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回顾初中速度的定义和公式,"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v=s/t";再给学生指出,  相似文献   

16.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也是初二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密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要真正理解密度的概念,学习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道密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比值法是定义物理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遇到,掌握密度的知识对以后类似物理量的学习都有帮助.比值法的基础是比较,通过对彼此有一定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东西.  相似文献   

17.
压强是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一个物理概念,首先是它的定义,其次是关于固体和液体在有关压强计算方面中的不同之处。根据日常教学中的体会,认为学生要掌握好有关压强的知识,有一些关键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18.
“测定物质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中考对此多有考查,这类考题一般基于其原理定义式ρ=m/v,但又有所提高,重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另外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为此我们用以下例题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物质密度测定的实验方法(由于初中阶段一般只考查固  相似文献   

19.
物理概念中有很多都是用比值法来定义的,他们的教学和学习都渗透着相同的思想方法,如果能够让学生从教材中提炼出比值法定义的概念,并能理解比值法定义概念的思想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得到真正的内化,形成物理学科文化.功率的教学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中具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学物理教材所涉及到的许多物理量中,用"比值"来定义的比如速度、加速度、密度、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容……这类物理量很多.学生在处理与这些概念有关的问题时,往往容易出错,究其原因,关键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如何让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概念有较透彻的理解,这是一个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在面对的课题.下面是笔者就自己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