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13,(11):45-46
基层是新闻之源.官兵是新闻之主体。走基层,就是要走近官兵,和官兵天天一起闻汗味、搅勺子、找乐子、拉家常。为贯彻落实“走转改”活动.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记者走出机关大院.挂上列兵军衔。在南京军区步兵某旅通信营无线连排房里住了一个月。期间。和官兵们一起训练、劳动、站哨。也欣喜地看到他们献身强军梦的士气和朝气.  相似文献   

2.
亲历式新闻是将记者亲历之事及感悟一起融入其中的新闻形式。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大批亲历式新闻呈现报端。引领读者走进基层官兵多彩的生活.展现出新闻的亲切真实之美。笔者认为,要写好这类新闻.必须立足“亲历”特点,发挥好“在现场”优势.在增强“一感三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郭纯树 《军事记者》2011,(12):47-47
时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大批来自基层的生动鲜活的报道深受官兵好评。  相似文献   

4.
汪烨 《军事记者》2009,(4):70-70
南京军区“临汾旅”为了激发官兵新闻报道工作的积极性,从去年开始实行每月一次新闻工作例会,总结上月新闻报道工作情况,布置下月任务,并进行基层报道员新闻线索汇报交流,确保基层新闻“亮点”被及时发掘和采写。去年,该旅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稿件200多篇,被军区和集团军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5.
最近两周,我在家轮休,有大量时间同空军新闻骨干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军报三版的“基层新闻专递”栏目。大家认为:“基层新闻专递”栏目推出以来,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宣传基层新鲜经验,扶持基层新闻骨干,真正做到了“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备受基层官兵和基层新闻骨干的欢迎,堪称军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将他们的具体反映和一些建议汇总如下:1、“多报道基层”不是难有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大家谈到,“多报道基层”是军报强调多年一个宣传方向,但版面上真正出自基层单位的“新闻”仍然较少,使基层…  相似文献   

6.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走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基层部队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基层官兵是军事新闻人的情感之根。军事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就是要目光盯住基层.把脚步锁住基层.多采编基层官兵喜欢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7.
曾有部队政工领导这样概括基层官兵看军队报纸的顺序——“从后往前翻”。何以如此?有基层官兵一针见血:一二版除了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剩下的全是“表扬稿”,没有什么好看的。用新闻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新闻版上“新闻”少,可读性不强。以工作报道为主的军内报纸怎样赢得读,是当前军事新闻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幽幽 《军事记者》2012,(11):16-16
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编辑记者们踏人火热军营,感知官兵情愫.记录基层点滴,采写了一大批文风朴实、感情真挚、清新脱俗的好文章、好作品。实践汪明,广大编辑记者只有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贴近实际、符合官兵口味、满足受众需求.采写的新闻才能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因此.只有在走基层中走得自觉、走得长久,改文风才能改得全面、改得彻底。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广州军区《战士报》秉承军事新闻“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官兵”的优良传统,在推出《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本报记者走基层》栏目的基础上,力求以鲜活的事实和朴实的文风,客观地反映军区部队新成就、新风貌;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相似文献   

10.
“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战士”.是30多年前人民军队报社总结形成的并被总政宣传部向全军推广的办报理念。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们按照中宣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持续开展“到基层学基层写基层——本报记者业务擂台赛”活动,持续打造《基层服务窗》《军营大学生》和《战士眼中的新闻》等专版专栏.持续组织“记者走进边防连”“记者走进英模连”与“记者走进红军连”活动.赋予“三个面向”以新的时代内涵.在面向基层上锤炼作风、在服务官兵上形或了风格。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贯彻“三贴近”原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也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着力点,落实到我们基层新闻工作者身上,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官兵”。这三个具体化的“贴近”,不仅要人心人脑,更要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要始终做到心里装着基层、主题紧扣生活、镜头对准官兵。  相似文献   

12.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奔牛 《军事记者》2004,(9):71-72
函授学员大都身在基层.常常为捕捉不到“大”的新闻线索而苦恼。其实.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可以从自己身边抓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性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在基层是报道员的一大优势。因为报道员熟悉官兵、了解部队.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关键是,通讯员要学会从基层抓新问题。这里刊登的一组函授学员来稿,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张鑫 《青年记者》2017,(23):37-38
作为军营传播军事信息的主渠道,军队媒体对培塑官兵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80后干部、90后战士已经成为基层官兵的主体,原本是“指尖一族”的他们如何看待军队媒体呢?军队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军队媒体又是如何在青年官兵群体中进行传播呢? 2017年1月,笔者选取军校学员、军队基层官兵(含义务兵、士官和军官)共计200人,进行军队媒体影响力情况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及思考如下.  相似文献   

15.
增强新闻贴近性,是我党新闻事业的永恒课题,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军区军兵种报纸作为战区或军兵种党委的喉舌,作为与基层官兵“距离”最近的部队媒体,要增强贴近性,须在宣传报道上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在可读性与服务性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践行党的新闻事业的“三贴近”原则,才能实现军事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为采访路径,开启了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亲历式报道将目光聚焦基层,把官兵的日常生活作为选题内容,展现官兵最真实、最闪光的一面,通过亲历采访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达到内容鲜活、真实感人、服务基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军报新春盛宴”——这是一些基层官兵对《解放军报》(以下简称军报)近年来春节期间带“年”字新闻的形象比喻。  相似文献   

19.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以“小”著称,媒体关注细小的民生新闻以后,会不会舍弃媒体的“喉舌”功能?笔者认为,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和媒体的“喉舌”功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广播电视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只是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体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以后媒体“喉舌”功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或者方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好好研究并正确把握民生新闻与媒体“喉舌”功能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来表现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弱化或丧失其党委政府的“喉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