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1995年中国科学院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网络在中国已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从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媒介环境。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及时性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本文主要以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电视媒体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新媒体中新闻互动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因特网用户已达4亿,中国是3700万,到2005年,全球网络用户将达10亿。生活在今天的许多人,或疏或密地与网络打上了交道,网上浏览信息、网上聊天、网络电话、网上购物等等,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生活在网络之中。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媒体,在传播中赋予了受众全新的地位。然而,网络在改变受众处境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受众作为群体形象,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培养?本文试就此论之。  相似文献   

3.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范艳芹 《青年记者》2008,(12):53-54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活正在被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影响,从脸谱到人人网,从我的空间到开心网,从推特到新浪微博……各种各样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世界各国的各种媒体纷纷创建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阵地,通过Web2.0在新闻时效性以及传播效果方面争取受众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信息的传播渠道是新闻到达受众的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在媒体发展形态历史上,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到现在的以网络为支撑的新媒体,体育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也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微信传播是以受众的现实人际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交网络,它集合了微博、播客等其他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满足了受众在自我建构的人际关系网中自由穿梭的需要,完全改变了受众的传统交流与沟通习惯。它从单一的社交领域扩展到消费、生活、娱乐等多元空间,给受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在媒体使用状态、日常生活方式、传统思维模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谢伟 《今传媒》2011,(9):96-97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和媒介融合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我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电视受众的收视方式和生活状态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实现从被动、单向的方式向主动、交互的选择方式的改变。同时,在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下,受众选择能力的增强也必然要求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和广告内容的互动化。本文从数字电视新的传播特点与功能分析入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电视互动广告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所谓参与性广播节目,是指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通过及时或延时的交流手段使节目与受众形成互动的节目。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广播互动节目有以下几个特征:1.受众必须参与,2.节目内容随着受众的参与而改变。根据参与手段的划分,我们可以将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是指受众采用及时性的手段如电话、网络等与节目主持人交流。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中“使用与满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网民快速增长,互联网中的广告信息传播在面对形态多样的受众行为时,不得不改变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成为定向传播,即将受众进一步"分众"。互联网带来了分众传播更充分的实现基础,而"分众传播"正好契合了这些人的复杂性,"分众传播"模式使人们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这一转变对整个商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实现了信息与受众的互动,信息才具有价值。分类传播时代有价值的分众传播将会幸免于竞争的恶劣生存状态,以其价值而在特定的人群中享有稳固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3.
张婷 《新闻世界》2013,(3):78-80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推动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去了解世界,也拥有了更大的舞台来展现自己。时下最为流行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网络空间为网络受众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平台,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利用传播学中的观展表演范式分析网络受众的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14.
"满足受众需要"是市场经济状态下新闻媒体叫得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有些媒体甚至认为"受众就是上帝","受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还有的媒体人在公开会议上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们就是要适应受众,迎合受众".如此众多口号,在理论上,反映的其实是一个问题--新闻内容的选择标准(另一问题就是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其背后,则反映了新闻传播主体的传播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融合化等为标志的e时代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类产生、存储、传递、查阅、利用信息的方式.作为信息的两大载体图书与档案,由于其信息开发利用的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互相融合、趋于一致,它们的管理方式等也体现出从传统的独立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条件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大量碎片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的信息来源不再仅仅依靠报纸、电视,网络、手机APP等新兴方式成为获得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样一个什么都讲究速度的快节奏生活时代,如何让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比拼速度,拔得头筹,确实比较难。然而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抢速度不如来深度,发挥传统媒体的强项——深度报道,以深度报道为头牌,深入细致分析当下社会经济政治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纸媒在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也为媒体转型发展探索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融合化等为标志的e时代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类产生、存储、传递、查阅、利用信息的方式。作为信息的两大载体图书与档案,由于其信息开发利用的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互相融合、趋于一致,它们的管理方式等也体现出从传统的独立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条件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安康 《中国广播》2013,(10):62-65
在媒体技术和收听终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收听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车载收听、移动收听以及网络收听逐渐成为广播受众的主流接收方式。受众的接收需求、接收习惯等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收听环境以及受众的改变,广播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本文结合受众收听数据,对广播收听环境以及受众变化状况进行了探讨,并从受众信息管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探析了广播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的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将内部计算机连成网络开始,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的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储存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信息不再单向传播,变为自由地去选择接受或屏蔽的信息。时间、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快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都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得到受众的青睐。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在于叙事的把握,感性与理性交叉作用,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产品有绝对的忠诚,并产生消费行为。本文通过探索手机拍摄的微电影《女儿》,探析家庭伦理元素的叙事如何有效地传播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