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室里弥漫着《可爱的羊群》的音乐,学生们听着歌曲走进教室。一、导入1.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首《可爱的羊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吃草。师:那么请你找一找在这首歌曲旋律中  相似文献   

2.
李宏 《湖南教育》2005,(10):38-3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淘气的小客人,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大家猜猜看。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师: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好吗?(出示三只形态各异的小猴吃桃的图片,小朋友们看着图片开心地笑了)师:大家为什么都开心地笑了呢?我想知道,能告诉我吗?(学生说出笑的原因)二、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笑的原因都有道理。有些小朋友猜测小猴是因为吃桃子的个数不一样而出现形态各异让人发笑的表情,还真让你们猜中了。但它们分别吃了几个呢?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情呢?你们猜猜看。学生猜…  相似文献   

3.
在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学中;应将听、想、看与说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听一听,说一说。 例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学习?是几年级的学生?你有几个好朋友?”或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先要求学生听一句答一句,再连起来说一说。这种听说训练可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份教学案例:《狐狸和乌鸦》。一、启发学生,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寓言故事,并且从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配乐朗诵或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目的是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听"中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听"的能力。)师(提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狐狸骗得乌鸦一片肉)(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师(过渡):狐狸是怎样骗得乌鸦的一片肉的?乌鸦又是怎样失掉肉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会懂得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5.
郭华勤 《湖北教育》2003,(15):15-16
片断一 情境活动 师:今天老师首先要请大家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现在,我们一块儿来欣赏,好吗? 生(齐):好! 【评】学生饶有兴致地听熟悉而喜爱的歌曲,在品赏优美的旋律、有趣的动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为什么人多  相似文献   

6.
刚刚学习了一首旋律优美、意境美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可是听学生唱起来,却总是感觉缺少点儿什么。学生对歌曲中的一些细微的节奏掌握得不好,整首歌曲的情绪也没有准确的把握,以致于这首歌听起来缺少了它应该表现出来的美感。于是这  相似文献   

7.
薛晖 《儿童音乐》2012,(2):42-43
课例5:《中国创作歌曲》《中国创作歌曲》一课由沅陵县一中任定江老师设计,教学内容为教师自组。任老师想通过该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创作歌曲的几个时期,感受中国创作歌曲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教学过程:1.聆听《北京欢迎你》《祝酒歌》《毕业歌》。问题探讨:三首歌曲从时间上看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8.
一、平等交流,促使主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教学片段师:第一次来咱们班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说说你叫什么名字?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师:同学们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教师故意找出班上最  相似文献   

9.
大海的歌     
课型: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围绕“大海”这一主题展开欣赏、歌唱等音乐活动,感受大海的不同情绪。2.发挥想象力,用绘画、故事、配伴奏等方法将心中的大海表现出来。教学重点:感受大海的不同情绪教学难点:创造性地表述你心中的大海教具准备:三角铁、沙锤、铃鼓、大鼓、钗教学过程:第一乐章启航1.出示大海的图片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吗?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请学生回答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坐轮船去大海上游玩,请大家闭着眼睛仔细听……2.放录音a.轮船汽笛声b.海浪声c.海鸥叫3.请你说一说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谁能模仿一下你听…  相似文献   

10.
谁不羡慕别人能说会道,妙语连珠?谁不希望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听后想说,说时脱口而出,读后想写,写时意到笔随,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如同小孩呀呀学语,学习语文也应从听开始,在模仿中学习。听什么,学生爱听什么,这是教师应该了解的问题。能将歌曲、音乐、诗词、散文乃至电视节目引进课堂,一定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片段] 师:问大家几个问题:卖鱼的人叫什么名字? 生:文中没介绍. 师:多大年龄? 生:文中没介绍. 师:长什么样? 生:文中也没有介绍. 师:性格特点、爱好等,什么都不知道,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卖鱼的人.(在课题周围画上许多小问号)大家看第2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学生读,评价) 师:这一段有几句话?你看一看哪些地方奇怪?平日我们是怎样的.而卖鱼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2.
一、欣赏傣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师:同学们,听到这优美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树林。生:听了音乐,我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生:我好像看见森林里有很多的动物。生:我知道这是一首西双版纳的歌曲,名字叫《月光下的凤尾竹》。生:这是一首傣族歌曲。(教师根据学生以上的回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说得非常正确。这的确是一首描写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们生活的一首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西双版纳--一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评:用学生不太熟悉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这一定理,并初步掌握其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探索能力,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定理的形成及其应用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出示图片) 学校一年级五班的门坏了,工人师傅想从木门的对角线上加固一根木条(如图),已知门高2米,宽1米,需要多长的木条呢? 师:为什么要在对角线上钉木条? 生:利用△的稳定性. 师:木条将门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生:两个直角△. 师:求木条的长就是求什么? 生:直角△的斜边. 〔板书课题:勾股定理〕图1流畅.2实验探索 2.1下面请大家分三组测量: ①画直角边分别…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章第二小节105至107页“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直奔主题师:请同学们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想学习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方程?生2:怎样解简易方程?[评析:先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课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二、课件演示,直观理解方程的意义1.方程的意义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边盘内放置20克和30克的木块,又在天平右边盘内放入50克砝码。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天平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师: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用数学方法怎样表示?生1:…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两节数学课,两位老师上的都是“毫米的认识”,现将几个教学片断摘录如下,供大家对比、辨析。一、毫米的引入教例A师: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分米、厘米(教师随答板书)。师: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生:1米=10分米摇1分米=10厘米(教师随答板书)。师: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你发现什么?生1:不到1厘米。师:今天,我们学习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板书:毫米)教例B师: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把它们比划出来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一边比划,一边自言自语。)师:请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想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有的量币,有的量…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交流中感受赞美的快乐师:初次见面,谁愿意向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恰当地给予赞美,如:你的名字很有诗意,你的声音真好听……)师:听到老师的赞美,你心里什么感觉?师:被赞美的感觉真好,你们是不是也该向我表示表示?师:短暂的交流让我们拉近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统计”。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统计吗?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全班无一人举手回答)师:看来,小朋友对统计都不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个“华山论剑”,比一比,看谁这节课学得快、学得好。案例二:师:小朋友,你们看过《哪吒传奇》吗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语文课堂成了“诵读场“”情感场”“对话场”……但我以为,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学生神思飞扬的“思维场”。最近听了几节课,在给人耳目一新之余,又为教师漠视学生“思维”的现象留下了隐隐的痛。一“、自主”的背后是“垃圾思维”现象1:师: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爱因斯坦是哪国人?小女孩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她家在哪儿?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现象2:师: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生:我…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教科版"注·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课前我们先听一首歌好吗?听后说一说你听到的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你对歌词是怎样理解的?(生边听边想)  相似文献   

20.
杨洁 《中国德育》2008,(3):57-60
师: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某个人的成功而欢呼雀跃;又因这个人的失败而悲痛欲绝;为了能和这个人见上一面而不惜千里迢迢、散尽千金;又因为这个人的影响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这些人是谁?又是谁令他们如此神魂颠倒呢?(视频显示“追星”的疯狂场面和娟娟的材料)片中以娟娟为代表的是些什么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