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渗透法渗透法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讲氨的性质时,课本中写到“在放电条件下,氧气和氮气能直接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化合成二氧化氮”。因此,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一氧化氮产生,但对它们是大气污染物这一事实未加说明。若能结合环境保护知识,补充氮的氧化物是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高温,高温条件下与教材中谈到的闪电一样,都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们不仅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物…  相似文献   

2.
氮是植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但绿色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游离氮,只有少数固氮细菌和蓝藻能直接吸收。这些细菌和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成为植物所能吸  相似文献   

3.
雷雨发庄稼     
大家知道,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氮元素,而植物(除根瘤菌植物外)不能直接从大气中摄取单质氮(N2),只能从土壤中吸收化合物里的氮。但是,土壤里常缺乏的是氮、磷、钾三种元素,因此,农业上主要施用含氮、磷、钾元素的肥料。春雷一声震天响,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霹雳炸雷惊心动魄!你可知道,就在这电闪雷鸣中,天公给大地送来了免费氮肥。那么,天公是如何打雷造肥的呢?雷电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成一氧化氮:N2+O2=2NO: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不溶于水,但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0+O…  相似文献   

4.
《分子》这节课,从内容上分析,它是普通化学教材里的基本理论(即分子论).这个理论对于解决初中化学里的化学本质问题起着很大作用.但分子肉眼看不见,而初中学生刚接触微观现象等化学知识,这就给我们授课者带来一些困难,因此,上好《分子》这一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形象教学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一、采取直观的教具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确信分子是很小的、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在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概念的时候,我们是从演示一个由氧化氮转变为二氧化氮的实验入手.这个实验说明无色的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化氮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并能生成具有棕红色的二氧化氮分子,这些分子组成二氧化氮这种物质,所以我们就能看得见.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学生到田间施用氨水和施用农药时在一定远的距离内仍能闻到其气味  相似文献   

5.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元素之一。空气里含有大量氮气,然而,除了土壤里的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够直接摄取空气里的氮气,把它转化为氮的化合物,供植物吸收以外,其他植物只能“望氮兴叹”。因此,人们建造了许多化肥厂,将空气里的氮气和氢气相作用,生成氨,再用氨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硫酸铵、硝酸铵、碳酸道,闪电是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闪电过处,温度高达几万度,空气中的小水滴因高温而气化,体积迅速膨胀,发生爆炸,结果就产生了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成为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相作用,便形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氮分子中的离域π键直接影响着二氧化氮的性质,研究二氧化氮形成离域π键类型。了解二氧化氮分子结构,对学习物质分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采样分析,对潮州市四个主要工业区冬季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含量及时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潮州市四个工业区冬季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范围在0.08—0.46mg/m^3之间,平均为0.28mg/m^3;二氧化氮浓度范围在0.02—0.16mg/m^3之间,平均为O.08mg/m^3.工业区二氧化硫和二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07-2011年南充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大气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法对南充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南充市大气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主要大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基本无污染,但有上升趋势。二氧化硫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可吸入颗粒物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东方 《宁夏教育》2004,(12):36-36
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机械,光、静电、化学或生物能作用下能够发生电离,有的带有正电荷,我们称为正离子或阳离子。有的带有负电荷,称为负离子和阴离子。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正离子多为矿物离子,氮离子等,负离子多为氧离子和水合差劲基离子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实验事实,用杂化轨道理论定性地讨论了二氧化氮分子的结构,认为此分子的中心原子 N 采取 sp~2杂化,其中一个杂化轨道上填有氮的一个单电子而不是孤对电子,从而指出此分子中的离域π键是π_3~4而不是π_3~3。本文还根据新提出的成键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二氧化碳分子 NO_2在得失一个电子而成为亚硝酸根离子 NO_2~-和硝基离子 NO_2~+时的键角和键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喷泉实验验证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江苏铜山候集中学(22112)张邦程一、反应原理二氧化氮有毒,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无色的一氧化氮。3NOz+HzO。ZHNOs+NO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Z...  相似文献   

12.
一、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产生 人类赖依生存的大气层中,氮的含量约占78%(体积),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气体。氮是形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元素对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大气污染中,氮的氧化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界自发产  相似文献   

13.
正化学是以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载体"融合在一起的学科,而氮的氧化物的知识,是这一"载体"的佼佼者,该部分知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尤其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以及二者与氧气混合与水的计算,更是热点中的热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一下"氮的氧化物".一、知识要点1.氮元素有+1、+2、+3、+4、+5等五种正价态,五种正价对应六种氧化物:  相似文献   

14.
1 气体分子的扩散实验改进 初中物理第二册P88,关于气体分子的扩散实验,以往是用二氧化氮气来做的,但二氧化氮气制取比较麻烦,而且会污染空气。我们改用溴蒸气代替二氧化氮来做此实验则比较方便。做法是用一长滴管从液溴瓶中吸取一小滴液溴放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片,很快就可以得到一瓶  相似文献   

15.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时会给我们带来灾难,但它对人类的贡献也很大。地球上电闪雷鸣的天气,每小时约有1800~2000次。在雷电发生的瞬间,可以产生强达几万安培的电流和上万摄氏度的高温,这有助于空气中臭氧的形成。而由臭氧形成的臭氧层,能吸收掉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上的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雷电的发生,还有助于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雨水作用,最终变成很稀的硝酸和硝酸盐。这些化合物降到地面,被土壤吸收后,会转化为氮肥。据估算,每年因雷电生成的氮肥约有4亿吨之多。雷电产生的巨大声波,还能杀死空气中的有…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但氮元素的非金属较强?解析:氮气的稳定性取决于氮分子的结构.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共用3对电子结合而成的,氮分子中有3个共价键,它的键能很大(946kJ·mol-1),当氮气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打开(破坏)分子中的3个共价键,这就需要吸收很高的能量.因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第六章有关氮的性质一节,只提到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转化而无实验,讲硝酸性质时,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中,二氧化氮污染空气影响师生健康。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的认识和理解,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特设计了一套综合实验装置,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大观园     
能固氮的微生物科学家发现一种海洋微生物,它不能进行光保作用,却能吸收大气中的氮,并把它转化为营养,起到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广泛,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人教版高中化学《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一课,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臭氧(O3)是大气中的氧分子(O2)和氧原子(O)结合而成的。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低,总数不足大气总分子数的百万分之一,大多分布在高空平流层中,其中离地面23千米处密度最大。臭氧有吸收太阳光中危害生命的强紫外线的切能,好像地球上空覆盖着一层云雾,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