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村治月刊》由“村治派”于1920年代末创办,旨在推动以农村为基本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从“村治”逐级达到“国治”,在全国引发村治运动思潮。《村治月刊》最初吕振羽负责编辑,随后梁漱溟担任主编,并将刊物改名为《村治》半月刊。《村治月刊》的更名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变动,这背后昭示着一个社会思潮与组织演变的序列。村治思潮经历了由激进到保守的转向,其间所蕴藏的各种命题亦是1930年代知识分子群体面临传统与西方抉择时的写照。作为该刊物的组织筹办机构,村治月刊社不但是一个弘扬村治建设、挽救社会困局的组织,各种人物以一致目标交织活动于其间;而且它还是一个由多元话语形构起来的群落,“民主”“科学”“传统”等思想在其中碰撞与交锋,附丽于“村治”这一具象化又颇有深意的符号之内。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强调实际管理中关心人、爱护人,展现"仁政德治"、"和为贵"等思想,有不少可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借鉴之处,如"为政以德",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重视人,"仁者爱人"、"宽以待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举直错枉""用人之长、人尽其材"和施行"仁政"等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在儒家人本思想这些原则性的教导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实践,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流动与村治的改善与提升--以河南刘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考察了农村人口流动对村治的影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有利于村治的改善.表现为(1)农村人口流动为村治提供了重要的经济资源;(2)农村人口流动造就了新的社区精英,并对原村治格局形成一定冲击,使原村治格局开始发生变化;(3)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带来了农村治安状况的好转和社区秩序的稳定;(4)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使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提升村治水平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村治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农民行动单位作为关键变量来构造不同的村治模式,不仅有以江西、福建宗族农村为代表的大规模行动群体的村治模式,还有以湖北荆门农村为代表的以农户为主要行动单位的家户型的原子化状况的村治模式。从我们已有的调查经验来看,在安徽阜阳,以兄弟、堂兄弟强有力关系为基础的小亲族群体,构成了阜阳农村村治的显特征,可以称作阜阳村治模式。与阜阳农村以小亲族为主要行动单位有所差异的,是陕西关中农村以户族为主要行动单位的村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称作关中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学术界视梁漱溟为乡村建设派的领袖。其实 ,在乡村建设派之前 ,还有一个时人称道的村治派 ,梁漱溟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也可以说是村治派的一分子。村治派是以北京《村治月刊》为阵地 ,以王鸿一、米迪刚等为代表的研究和宣传乡村自治的知识分子群体。早在 2 0年代中期 ,王鸿一和米迪刚就揭橥村治 ,共同创办过北京《中华报》。192 9年 3月 ,他们经过近半年的筹备 ,出版了《村治月刊》。从学术思想来看 ,王鸿一、米迪刚均以儒家实学 (主要是颜李学 )为依归 ,并以之为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指南。米迪刚指出 :“吾国时至今日 ,不欲救亡…  相似文献   

6.
<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人格完善等,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松筠“文化治边”思想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筠历仕乾、嘉、道三朝,两度出任伊犁将军,功绩亦以抚新为最。其人性格廉直坦率,学术服膺宋儒,治边以文化教育为根本,脱略文法,大胆创新。作为清朝实学思潮复兴的先驱,松筠在伊犁将军任内充分实践了其“文化治边”思想。以松筠的文化教育为背景,考察其文化治边思想的来源:继而讨论他促进教育、编纂地志、奖掖人才等发展文化的措施,以及“文化治边”思想在治边(尤其是伊犁)方面的业绩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证了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回溯“村治”历史 ,重释“村治”概念 ,力图构架作为一种可能性研究范式的“村治”论域 ,即以关照农村社会公共权力为主线 ,广泛辐射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诸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在此定义域内 ,本文对当前我国的村治研究作了分层面评述 ,并对确立村治研究范式的方法与步骤作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1.
尽管学界已经注意到了乡村治理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努力从理论上进行提炼以指导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然而乡村治理绩效的不理想仍是学界的共识。这不能不对我们过去的治理结构及所推崇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为此,我们提出了协商治理的概念,并分析了它介入到乡村治理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新挑战下的战略选择,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村干部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成效。乡村振兴对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面临着认识理念滞后、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动员难度增加等挑战。为此,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村干部成长机制、坚持“红色领航”、重塑基层公共性,是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苏北房庄的个案调研为基础,探讨区域性的村治模式。以行动单位为理解村庄生活的切入点,考察个体同家人、村民以及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来理解村庄的性质,同时分析契合型村庄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五华县平安村的客家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其潜在或显在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均有所体现。作为当今乡村治理关键环节的村委会选举及管理,平安村的实践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建议尊重村庄自生秩序,推进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环节等。  相似文献   

16.
村庄治理结构是影响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村庄治理结构类型在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方式上有着显著性差异。稳定的权威结构是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过程中的首要前提。中国农村社区公共权威结构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建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理顺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以及扩大村民参与是完善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善治的实现有赖于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村官队伍。目前村官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基本上能承担起组织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促进了政府与农村群众的良好互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提高民主法治意识、强化责任心、增进回应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善治的实现有赖于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村官队伍。目前村官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基本上能承担起组织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促进了政府与农村群众的良好互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提高民主法治意识、强化责任心、增进回应等。  相似文献   

19.
以组织部门的视点透视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诞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现在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开端。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目标,村党支部的工作被定位为支持、援助并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1990年代中期党开始着手整顿“后进村”的基层党支部。其主要方式是由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和人才,强化控制。1990年代后期,组织部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方式,把以往由上级投入人才、资金的形式,改为通过重建基层组织和扩大听取村民意见的方式,来改善党群关系。这种转变,赋予了村党支部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代理人”和村民“代言人”的双重作用。而造成村级党群关系恶化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政村治这一结构体制,党认识到村一级的党群关系的恶化,是来自“乡政村治”结构本身,因此要求建立新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文明是对农村文明的超越和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在实现自我蜕变的同时,被动地承受着城市文明的浸染。其中,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思路和措施也开始经受新的挑战和质疑。贵安新区当前的城镇化率还不到40%,新区的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实现区域范围内基础薄弱、欠开发、欠发达的农村和农民的城镇化,如何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迅速明确思路,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