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我国权力道德法律化问题即权力道德法律化的多层次性、没有形成法律制度性的保障、泛道德化倾向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权力道德法律化的途径即法律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及对权力道德法律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见危不救涵义和表现形式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古代社会和国外关于见危不救人刑的考证.新阐述了见危不救的涵义和表现形式。在我国把见危不救纳人刑法的调整范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方面而言.道德需要不断的法律化.而且道德的法律化是因时而变的;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适度人刑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同时.道德明和法治明也要求适度的法律化;另外,从“见危不救”的社会危害性方面来看,它也需要刑法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3.
道德法律化必然遭遇困境吗?——与戴茂堂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茂堂教授《论道德法律化之误》一文从执法、司法的语境论证道德法律化的困境存在着语境错误问题,没有洞察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出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弊端的原因在于道德法律化的不当而非道德法律化本身。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体现在道德自身的非完满性需要法律规则补足。道德与法律在终极价值上契合,在内容上共享,在调整范围上重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规范的软约束机制造成的,因此,应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道德法律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法律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珺 《红领巾》2005,(4):82-84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持手段,是所有文明共有的现象,两者既相互渗透,又有差异.道德法律化是古代乃至当今法律实践中经常出现且不断引起纷争的问题.对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的表现、本质、利弊的分析,可为完善当今法制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法律化,是沟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中间桥梁,它使得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从事实层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与需要。同时,古今中外的无数次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也证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法律化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已普遍存在于法律的自身发展之中,但学界对道德法律化的限度仍众说纷纭,笔者旨在预设一种检察官的角色对见危不救这种行为分析其“日常争议”的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企图在理论上对道德法律化提供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9.
道德法律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道德法律化是必要的。要成功地完成道德法律化,应当重视以下问题:1、选择什么样的道德将其法律化;2、道德法律化的方式与途径;3、如何完善法律规范,提高道德法律化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的根据与界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与法律关系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道德的法律化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有着学理上的根据。同时,道德的法律化又必须受到应有的限制。既不能不区分道德的性质盲目地实施道德的法律化,也不能不顾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特点.把所有的道德要求都直接移植为法律。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解决权力腐败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表现,是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或偏离职责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权力腐败问题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治在预防权力腐败中的作用。在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权力腐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公职人员加强道德实践、促进公职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等治理权力腐败的德治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基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做好相关教学活动和课程的开展,坚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鹏 《天津教育》2021,(2):30-31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培育。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德"与"法"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一些明显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理念的把握,及时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法治离不开与法治品质相合的道德因素的支持,而这些道德因素存在和蕴含于法治本身以及法治的施行、法律的运行等各个环节之中,它涵盖了理念价值、职业伦理以及个人的品格、信仰和道德操守。“法治道德”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把理念通过具体的制度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以法治或德治的治理方式出现,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矛盾运动分析了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公正与道德公正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郑利 《成才之路》2020,(7):30-31
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认识差异、思维差异、课堂生成差异,这不仅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解决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需要。文章以"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师德伦理陷入应然与实然、德治与法治、道义与功利等三重困境。以"中国梦"引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伦理价值抉择,可以通过厘清"应然"与"实然"的合理阈限、推进"德治"与"法治"的深度结合、采用"现实"和"理想"的递进标准来解决师德伦理价值内涵界定、选择向度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